(来源:搜狗百科 https://baike.sogou.com/v23033.htm)
缅甸文学大体可分为4个时期——上古时期文学、封建王朝时期文学、殖民统治时期文学和独立后文学。上古文学古代缅甸的口头创作──神话、故事和民歌非常丰富,其中著名的故事有《月蚀》、《拇指哥儿》和《三个龙蛋》等。封建时期经历了阿瓦、东吁、良渊和贡榜几个王朝,阿瓦王朝时期僧侣作家中最著名者当推信摩诃蒂拉温达和信摩诃拉达塔拉,他们同被缅王奉为国师,都以写“比釉”四言长诗著称,东吁王朝时期,缅甸文学界出现了一位军事家兼诗人那信囊,贡榜王朝时期,作家辈出,作品的形式多样。殖民主义统治的建立,破环了佛教文学与宫廷文学的传统的同时刺激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1948年缅甸获得独立以后,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上古时期

缅甸上古文学(?~1287)
古代缅甸的口头创作──神话、故事和民歌非常丰富。系统地搜集、研究缅族神话故事的首推丁昂博士,他在1933至1937年间整理出版过专集,其中著名的故事有《月蚀》、《拇指哥儿》和《三个龙蛋》等。作家吴拉在20世纪60年代也曾整理出版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40余册。大量流传的民歌有儿歌、舂米歌、鼓曲、插秧歌等。它们具有健康、乐观、幽默的情调。这些优美动人绚丽多彩的神话、故事和民歌是缅甸文学最早的形式。它们不仅反映了上古缅甸民族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缅甸民族的性格和爱好。
自公元1世纪起缅甸境内先后建立过各民族的一些小王国。1044年阿奴律陀统一全境,建立了蒲甘王朝,国势大振。1057年攻克南部文化发达的孟族杜温那榜米王国首府直通,俘获很多僧侣、工匠和学者,带回了《三藏经》,上座部佛教从此在全缅确立了其主导地位。这对缅甸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佛教的兴盛,佛塔林立,人们在修塔时往往把施主的名字、行善的内容或人们的祝福和咒语等铭刻在石柱或石碑之上,这就形成了极负盛名的“蒲甘碑铭文学”。它为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语言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碑文多用记叙文体书写,很少韵文,它那简洁通俗的文风是后代文学的典范。《妙齐提碑文》是目前发掘到的年代最早的碑文之一,是用骠、缅、孟、巴利文4种文字刻成的,在考古方面很有价值,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
蒲甘时已出现四言诗。如《卜巴神山》4章,写一少女爱情的波折,用词朴实,尚无佛教思想的影子,学者们推断为蒲甘的早期作品。阿难多都利耶被诛临刑前所写《自然律》诗4章(1174)充满了因果轮回的观点。从其写作手法与技巧等方面可看出当时四言诗已有较高成就。蒲甘时期的文学可称为缅甸古典文学的基石。
封建王朝
封建王朝时期的文学(1287~1885)
蒲甘王朝崩溃后,经历了阿瓦、东吁、良渊和贡榜几个王朝。随着佛教地位的加强,佛教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僧侣作家;另一方面还出现了不少宫廷作家。诗歌形式发展较快,“德耶钦”(乐歌)、“加钦”(舞盾歌)、“雅都”(赞歌)、“比釉”(佛陀轶事四言长诗)、“埃钦”(摇篮歌)、“茂贡”(记事诗)、“雅甘”(谐趣诗)、“德塌”(连韵诗)、“雷西”(四节短诗)等诗体相继出现。散文作品则有“密达萨”(诗文间杂的书柬)、剧本、宫廷小说等。
阿瓦王朝时期僧侣作家中最著名者当推信摩诃蒂拉温达和信摩诃拉达塔拉,他们同被缅王奉为国师,都以写“比釉”四言长诗著称。信摩诃蒂拉温达的《修行》、《祈祷》两首长诗,信摩诃拉达塔拉的《布利达》、《九章》等长诗都被认为是缅甸文学史上的典范作品。信乌达玛觉(1453~1542)的长诗《林野颂》,写释迦牟尼回归故里时沿途所见的情景,用简练优美的文字描写了大自然各个季节的美妙景色,记叙了农民在不同季节努力从事劳动的情况。
东吁王朝时期,缅甸文学界出现了一位军事家兼诗人那信囊(1578~1612)。他的雅都诗《出征》写出征时对情人的怀念,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深受人民喜爱,被誉为雅都大师。良渊王朝时期作家吴格拉(约1678~1738)所著《大史》是缅甸第一部大编年史,也是一部典范性散文作品。同期诗人巴德塔亚扎写过成百首诗,其中几首德耶钦诗如《农民》、《爬棕榈树的人》、《船夫》等,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扩大了文学的题材范围,使当时文坛面目为之一新。
贡榜王朝时期,作家辈出,作品的形式多样。作家中的佼佼者当推吴邦雅(1812~1866),他的作品抨击黑暗的社会,对贫苦大众深表同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的不少名句广为流传。
这一时期著名的作品还有:列维通达拉(吴妙山)的雅都诗《美娑山脚》,越马沙纳瓦德的茂贡诗《征服阿萨姆》和《中国使节莅缅》,吴都的雅甘诗《罗摩》,僧侣作家基甘辛基的密达萨,吴金吴的剧本,吴基和吴桑的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诗,女诗人梅贵反映真挚复杂心理的爱情诗,宫廷女诗人兰太康丁的波垒诗(意为回心转意,即哀怨诗)以及巴基道王在位时学者们集体编写的散文著作《琉璃宫史》等。
这一时期,一些学者翻译了不少外国作品,如敏巫法师吴奥巴达等人的十大佛本生故事的缅文译本、妙瓦底敏纪吴萨从泰文翻译的《罗摩衍那》剧和马来亚传入泰国的爪哇民间故事《伊瑙》剧等最为著名。许多英国著作也被译成缅文。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开始被介绍到缅甸,使缅甸的文学创作趋向活跃,要求变革的思想在作品中有更多体现。外国文学的一些文风与格调,进一步丰富了缅甸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
贡榜王朝末期的诗人塞耶佩的作品,痛斥侵略者与民族叛徒,开创了缅甸反帝文学的先声。
殖民统治

殖民统治时期的文学(1885~1947)
缅甸近代文学是从1885年英国并吞整个缅甸时开始的。殖民主义统治的建立,破环了佛教文学与宫廷文学的传统。英国当局在文化上采取了窒息缅甸民族意识、扼杀缅甸民族文化的政策。英语取代缅语,缅甸传统文化因而一度面临被吞噬的危险。然而这也使得缅甸人民进一步接触到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文学,进而探索缅甸文学新的写作形式与方法。
1904年缅甸律师詹姆斯拉觉根据法国大仲马《基度山伯爵》中某些片断改写成缅甸第一部现代小说《貌迎貌玛梅玛》。它以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题材,与缅甸流传的充满佛教因果轮回思想的“讲道故事”迥然不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此,作家们竞相效法,创作小说或根据外国小说改写的风气比较盛行。
爱国诗人德钦哥都迈是这一时期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文艺的先锋。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人民的斗争,歌颂、鼓舞和教育了人民,在缅甸近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他的代表作是10余部取名为“注”或“注详释”(一种以诗歌与散文间杂的文体)的长篇作品。如讽刺英国帝国主义者、歌颂缅甸人民爱国精神的《孔雀注》,讽喻卑鄙无耻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客的《狗注》,论述缅甸民族的光荣历史号召人们起来斗争的《德钦注》等。他还写过长篇小说《嘱咐》。
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作家队伍扩大,先后涌现的著名作家还有:吴腊、列蒂班蒂达吴貌基、比莫宁、摩诃瑞、瑞林勇、达贡钦钦礼、德钦巴当等人。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体现了人们反帝、反殖、要求自由、民主、独立的愿望。吴腊的小说《瑞卑梭》,揭露了西方文化对缅甸社会,特别对某些青年的不良影响,表达了缅甸人民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爱国情感。列蒂班蒂达吴貌基的历史小说《那信囊》、《达彬瑞蒂》也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1930年“我缅人协会”(即“德钦党”)成立,号召热爱祖国,提倡本国的文字,尊重本国的语言。民族独立运动的激流席卷了文学界。不少作家加入了“德钦”的行列,创作出更富战斗性的作品。德钦丁的《我缅人歌》,回顾了缅甸的光荣历史,鼓舞人民为独立、自由而斗争。
与此同时,仰光大学的一些师生发起了一场实验文学运动。代表人物有德班貌瓦、德格多貌丹新(即吴埃貌教授)、佐基、敏杜温等。实验文学运动没有强烈的反殖民主义的性质,但这一派作家抛弃了传统的创作方法,趋向浪漫主义。他们的作品简明、清新、朴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直到现代仍有巨大的影响。
1936年左右,“我缅人协会”中一部分青年人掀起了学习共产主义理论的热潮,成立红龙书社,翻译、编写了大量书刊,对推动缅甸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吴登佩敏创作的暴露宗教界黑暗的长篇小说《摩登和尚》便是红龙书社出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占领缅甸,文艺界遭到迫害,但仍有一些作家坚持写作。1947年出版的貌廷的长篇小说《鄂巴》,通过农民鄂巴一家的遭遇,反映了40年代缅甸社会的变迁,是当时的一部优秀作品。
独立之后
独立后的缅甸文学(1948~至今)
1948年缅甸获得独立以后,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整理重版了大量古典文学名著,开展了缅甸语言文学的研究工作。缅甸翻译协会(又称文学宫)也出版了大量著作,并颁发文学奖。在缅甸独立前后,作家达贡达亚、八莫丁昂、昂林、妙丹丁等提出创作“新文学”的口号。主张文学要为革命,为人民,要反映现实,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到60年代,上缅甸作家协会的作家们主张进一步改革文风,提倡用口语体写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小说。它们有的以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为背景,描写了缅甸各阶层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遭遇及历史人物;有的揭露资产阶级的腐败和虚伪,批判西方生活方式对青年的毒害,暴露地主、资产阶级对工农的剥削;有的则力图反映当今社会工、农、知识分子各个阶层人民的现实生活。如:林勇迪伦的《公仆》(1954)表现一个雇农的儿子在生活中挣扎的困境;加尼觉玛玛礼的《不是恨》(1955)描写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吴拉的《监牢与囚犯》(1957)和《战争、爱情与监狱》(1960)则写囚犯的命运;吴登佩敏《旭日冉冉》(1958)以缅甸独立斗争为题材,描绘了1936至1942年间的政治斗争;八莫丁昂的《鄂奥》(1961)描写1930年反英农民运动;那加山貌基辛的《山区盛开平原花》(1964)表现那加族人的生活;纳内的《缅甸北部》(1966~1967)描述民族独立斗争时期缅甸北部人民的革命斗争;南达的《誓死保卫伊洛瓦底》(1969)歌颂各族的团结与反英斗争;敏觉的《江喜陀》(1971)讲述江喜陀王重视民族团结建设国家的历史;妙丹丁的《浪击声》(1976)反映恒枝岛附近渔民的生活;德格多妙盛的《瑙都》(1978)则反映缅甸民族音乐舞蹈界的情况,这些作品都深受欢迎,且大多获得历届缅甸文学宫颁发的文学奖。
这一时期的诗歌也有不少比较成功的作品,如内达意、八莫纽内、当内瑞以及上缅甸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等。不少作家致力于文学的翻译工作,很多外国名著被介绍给缅甸读者。少数民族文学开始受到重视。文学评论也有所发展,如玛利卡(作家纳内和敏觉两人合作的笔名)编写了5卷《缅甸小说指南》(1968~1973),比较系统地研究和介绍了缅甸小说创作的概况,为研究缅甸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料。
2.戏剧
(来源:https://baike.sogou.com/v8632906.htm?fromTitle=%E7%BC%85%E7%94%B8%E6%88%8F%E5%89%A7)
简介:
起源
源自古代拜神敬佛的活动,雏形形成于15世纪阿瓦王朝年间,分阿迎、木偶戏和缅甸剧三种。
历史
1558年缅甸征服了暹罗的清迈,一些艺术家被带回缅甸宫中,这就是源自泰国的缅甸宫廷剧的开端。其演出方式基本与低戏同。缅甸发现的最古剧本是1733年巴德塔亚扎的《红宝石眼神马》。贡榜王朝波道帕耶(1782~1819在位)曾派音乐家与诗人赴泰国、柬埔寨、马来亚考察戏剧,翻译罗摩、伊瑙等故事的剧本,配以创新了的缅甸乐曲、诗白、舞姿在宫中上演,使宫廷剧有了全面发展。到贡榜后期(1859~1885)戏剧普及各地、剧情更具现实意义,剧目变短,便于上演。宫中也开始建剧院、观戏厅等,据说当时宫内演罗摩等剧甚至有200人参加。吴金吴、吴邦雅等剧作家也竞相创作,开创了一个缅甸戏剧的新时期。1885年后西方音乐舞蹈以及舞台技术传入缅甸。首先把平地戏变成剧院舞台演出的是人称“缅甸戏剧大师”的吴波盛。他是个唱做俱佳的男角,首建活动帆布剧院,巡回各地。他用灯光、布景等加强演出效果。在唱腔、舞姿上也进行了创新,并改编了不少佛经故事剧。与其同时齐名的另一表演家是吴盛格东。
20世纪30年代,缅甸文坛上兴起了一场改革文风的“实验文学运动”。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作品最先被缅甸作家佐基、德钦巴当等人介绍给缅甸人民。莫里哀的风格和创作思想直接影响了缅甸文坛。新写的剧本不再用成段的诗文,而采用生动的对白,这是当今缅甸话剧的开端。40年代由于战争烽火波及缅甸,许多电影演员迫于生计投身戏剧演出,从而扩大了戏剧界的队伍。上演的剧目中不仅有古典宫廷戏,而且有现代歌舞剧、说唱剧和话剧等。由于宣传工作的需要,在40年代后期又开始出现了一个年轻的剧种──广播剧。1948年独立后,戏剧创新者、名演员瑞曼丁貌将古代宫廷剧与现代话剧、说唱剧等融合在一起。1962年后国立剧团成立,并兴修剧院。1970年9月组织了全缅“戏剧与戏剧文学讨论会”。经过多方努力,近年来缅甸戏剧有所提高。
分类
阿迎
缅语意为悠扬娴雅。开始为坐唱阿迎。后宫中加了舞蹈。初期女角、丑角各一。女角且歌且舞。丑角插科打诨,背名诗、讲韵白,即席助兴,后发展为女角丑角各二,演出一些简单故事。用鼓、竹匣琴、笛子伴奏,后增加了编鼓、编锣、唢呐等。1885年缅甸王朝覆灭,艺人们散落民间。丑角往往是班主兼编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迎舞台采用了景片、灯光,服饰华丽;缅乐西乐兼有;女角五、六人,兼饰剧中男女角色,丑角二、三人;剧目系自编的短小喜剧、闹剧,或在简单情节中贯串演出各种舞蹈,或演出某些古典名剧片断。有的团亦唱时代歌曲,跳现代舞。阿迎剧团小巧灵活,到处皆可搭台演出。到20世纪60年代全缅此类剧团有60~70个。大多在仰光、曼德勒两地。
木偶戏
因缅甸古时唯木偶戏可搭高台演出,故又名“高戏”。15世纪已出现。缅甸木偶是牵线型的,一说从中国南部传入,一说贡榜王朝波道帕耶王时剧务大臣吴多首 创。木偶高约2英尺,牵线最多的有60根。传统有28偶像,有动物、神仙及帝王将相等人物。初期仅有一白幕无道具。操纵木偶者和演唱者由2人分担。演出分3部分,首先表演开天辟地和动物舞蹈。其次表演宫中活动、王子公主相爱等。最后演佛本生故事或自编剧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木偶舞台出现女演员,偶像增多,木偶剧日趋衰落。
缅甸剧
源头有二:一是平地戏,一是宫廷戏。平地戏源于民间,相传始自阿瓦王朝年间,因在平地上铺席片演出故又名“低戏”。为了敬佛,场地中立一木竿,上缠椰枝、番樱桃枝。在面对观众的场地前面中央立一竹竿,上挂灯火。后侧插设一横杆,上挂刀、鞭、弓、棍之类道具,并挂有头盔或面具。一道具木箱置中央,按剧情发展可代表金銮宝殿、公主寝宫、高僧寺院等等。初期演员男6女2,可演全场,后逐渐增多。角色常用唱、白表明所处场景。
3.电影
简介:缅甸共有电影院400多家,全部国营,缅甸电影之父吴翁貌于1919年完成第一部缅甸纪录片《赴英谈判的缅甸代表吴吞幸的葬礼》。60年代缅甸著名的影片有《爱情的泪》、《妙塔林林》、《马马中尉》、《国外的印度人》等。
缅甸从1910年起就进口外国影片,以印度和英国的最多。被称为缅甸电影之父的吴翁貌从1911年开始钻研电影的制作技术。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19年完成第一部缅甸纪录片《赴英谈判的缅甸代表吴吞幸的葬礼》。1921年,他集资创办了缅甸第一家电影公司——缅甸电影公司(1923年归缅玛阿瑞公司),自导自摄,完成了第一部无声故事片《爱情与美德》,一举成功。 之后又拍摄《农村姑娘玛努》,更是博得观众好评,缅甸的电影制片业由是发展起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仰光、曼德勒、毛淡棉、腊戍等城市里不断涌现新的电影公司,但能够长久维持下来的不多。虽然,英缅公司于1931年即已摄制出缅甸第一部有声故事片《勃迪克亚金屋和梭罗王》,但由于缅甸电影院大部分没有还音系统,所以无声片的摄制一直持续到1957年才终止。20~30年代的影片以爱情片和家庭伦理片为最多,此外也有历史故事片、神话故事片和佛教故事片以及少量喜剧片和打斗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电影业完全停顿。大战结束后,自1946年下半年始,各电影公司才又开始拍片。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缅甸的电影工作者即拍出过反对英帝国殖民主义的影片。大战后,在民族独立运动日趋高涨之中,缅甸的电影工作者为争取民族独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各公司拍摄出一些唤醒民众、教育人民、鼓舞斗志的反殖民主义、争取独立的影片,如《游击队》、《血盟同志》、《第一号敌人》、《革命之死》、《勇敢的青年》、《血与土地》等。
1948年,缅甸宣告独立,电影事业随着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又涌现出一批新的电影公司。同时,部分电影公司开始掌握了彩色片的技术,摄制出《爱得对》、《爱情的传统》、《佛的一生》等16毫米彩色影片,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摄制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等原因,产量很少。1951年,缅甸政府投资创办了新闻记录影片公司。摄制出的第一部大型纪录片是《我们的联邦》。新闻纪录影片公司是缅甸唯一的纪录影片摄制机构,也是唯一的国营制片公司。政府为了提高电影艺术水平,激发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拍出更多的优秀影片,于1952年成立了电影评选委员会,每年评选最佳影片和最佳演员。虽然政府支持和鼓励本国电影的生产,但是由于在缅甸没有完整的电影生产基地,故事影片的生产还是有很大的困难。50年代著名的影片有《孪生姐妹》、《自己的孩子》、《爱之花》等。1962年,政府规定各公司在拍摄新片之前,要首先将剧本送交有关政府部门审查,获准后才能开拍,1963年,政府审查机关撤销了自1948年以来摄制的数十部鬼怪片的放映权,使鬼怪片自此基本绝迹。60年代著名的影片有《爱情的泪》、《妙塔林林》、《马马中尉》、《国外的印度人》等。
1972年,缅甸政府宣传部将政府的几个电影机构合并为缅甸电影公司,主管所有影片的审查、发行、放映和新闻记录片的摄制。1976年,缅甸电影理事会改组为缅甸电影理事会组织委员会。这是一个群众性组织,由著名电影导演、演员、剧作家、作曲家和电影公司老板们组成。该组织负责向政府有关部门转达电影界的意见,汇报电影界的工作,加强各公司之间的联系和合作。70年代以来由于电影界的一再呼吁,政府也较前重视电影业的发展,尽可能地提供电影界所急需的胶片、化学药品及各种器材。缅甸80年代平均每年摄制70~80部故事影片。从内容上看,爱情及家庭伦理片占绝对多数,其次是武打片、神话故事片等,情节都比较简单,艺术及技术质量一般。
全缅甸共有电影院 400多家,全部国营。电影杂志有两种:《缅甸电影》和《电影周刊》。
4.音乐
(来源:
特点:缅甸音乐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的乐器和器乐。缅甸最主要的民族乐器是弯琴(缅语为桑柯),这是缅甸所特有的弓型竖琴,我国唐朝时称它为风首箜篌。弯琴的外形很美,高高耸起的弯曲琴颈顶端的金叶是菩提树叶的象征,它的共鸣体是用一块木头雕成的,形状像一条船,上面蒙上一块红色的鹿皮,四周饰以金色的波浪形花纹,再加上飘舞在琴颈上的红色饰带和穗子,使这件乐器显得十分雍容华贵,精致典雅。弯琴的琴弦一般是13根至16根,按五声音阶定音,音乐家将琴放在腿上抱在胸前演奏。它最早的用途是为歌唱伴奏。现在常独奏,或与其他乐器合奏。弯琴的音色清新雅致,娓娓动听。演奏弯琴的大师过去被冠以“天上的音乐家”的称号。在缅甸,不仅是音乐家会演奏弯琴,广大的知识分子又都以会演奏,欣赏弯琴音乐为自己必需的文化修养。而且弯琴的音乐特点、音色影响了缅甸整体器乐风格。
弯琴:
其实弯琴本来不是缅甸乐器,它起源于古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经过阿拉伯、伊朗、印度、(或印尼)传入缅甸,但其他地方都已失传,只有在缅甸得以保存,并得到了发展,这是一个奇迹,也是古代乐器的一件活化石。今天弯琴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仍然十分活跃,有时还与小提琴和围鼓合奏,既保持自己的风格,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除了弯琴外,围鼓(缅语为帕特瓦因)也是缅甸人民的独特创造,它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世界上鼓的种类不可胜数,但多为掌握节奏之用。而围鼓却是演奏旋律的,标准的围鼓为21个,音域达4个八度(按5声音阶排列)。这种形体细长的鼓挂在一个圆形的木围栏的内侧,围栏上精雕细刻,用水晶玻璃镶嵌,十分华丽,鼓手坐在围栏中用双手击鼓演奏,每个围鼓鼓皮上还粘有巴沙(用糯米饭和树木灰制成的混合物)。巴沙能调节鼓的音高和音响。围鼓的音色因此变得十分动人,除了能发出凄婉含蓄的音响外,还能发出滴水似的滑音效果。
围鼓乐队:
围鼓不仅能独奏,而且形成了以围鼓为中心的围鼓乐队(缅语为赛因瓦因),它包括了围锣、芒锣、钹、木梆子、唢呐、笛子等。除弯琴、围鼓外,竹排琴(缅语为巴德拉)也是一件缅甸乐器中的珍宝。竹排琴采用20多块长短不同的竹板用线穿在一起,然后挂在一个船形的共鸣体上,演奏者用两根头上包有毛毡的车轮形小木锤敲击。竹板的选材,制作是很严格、细致的,初采的竹板要经过处理、存放三年后才能制作,做成的竹排琴音高稳定音色柔美,不会开裂。竹排琴的共鸣体是用木制成的船形体,在它的表面常常精雕细刻,并用宝石,水晶镶嵌,十分华美。竹排琴的音色柔和抒情,常和弯琴一起合奏,是缅甸室内乐的主要乐器。围鼓则多用于室外,各种佛事活动,喜庆节日,戏剧舞蹈都离不开围鼓乐队。
总之,可以说弯琴、围鼓和竹排琴三件乐器及其音乐是缅甸音乐的珍宝,也是对缅甸对世界音乐的贡献。
竖琴:
太平洋战末, 日军在缅甸吃了败战。年轻的乐队队长井上用音乐缓解大家的痛苦,歌声无形中鼓舞了大家的士气。上等兵水岛爱好音乐,并且制作了一把缅甸竖琴。一天,士兵们遭到英军包围,大家便齐声唱起了《陋室之歌》。英军将战争已经结束的消息告诉了日军,但守在三角山地带的日军部队并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拒绝投降。在这危急时刻,水岛主动要求只身前往去说服三角山日军投降。结果日军没听劝说,耽误了投降时间,并遭到英军的猛烈炮轰。一天,日军战俘们正在战俘收容所干活,见到了打扮成僧侣的水岛回来了。水岛目睹了尸横遍野,也看到英军为战败的日军们立了“无名战士之墓”,还献上了一束束鲜花。看到这,水岛决定留在这里,削发为僧,为死去的战士们立碑。
5.舞蹈
(来源:https://baike.sogou.com/v8632885.htm?fromTitle=%E7%BC%85%E7%94%B8%E8%88%9E%E8%B9%88)
缅甸舞蹈历史悠久,具有古老的传统。自11世纪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在缅甸推崇佛教以来,被称为“万塔之城”的蒲甘,每建一塔即举行歌舞仪式庆祝。
简介:
缅甸舞蹈历史悠久,具有古老的传统,中国《新唐书》记载,9世纪初骠国(即缅甸)曾遣使唐朝京都献骠国乐的情景;著名中国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中也曾有生动的描绘。自11世纪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在缅甸推崇佛教以来,被称为“万塔之城”的蒲甘,每建一塔即举行歌舞仪式庆祝。按民间传统举行的依、布施、庙会等佛教仪式活动中也普遍伴以舞蹈表演或群众性的歌舞活动。舞蹈随着宗教的普及而得到流传并不断发展。
分类:
缅甸舞蹈可分为两大类:古代戏剧舞蹈是从缅甸傀儡戏、古典戏剧及阿迎舞等古典艺术中产生的。16世纪缅甸文坛上产生了“三十七神歌”后,在18世纪的贡榜王朝时,为每一神都编排了不同的舞蹈,形成了有系统的一整套神舞。通过民间的跳神、拜神活动的传播,发展成为宫廷傀儡戏。后来,傀儡戏中的一些节目和各种傀儡角色的不同的舞蹈动作被大量移植到现代缅甸舞中。如拜神舞、仙人舞、拨罗舞、男女傀儡舞等。其中拜神舞改称为宫女舞,成为现代缅甸戏剧舞蹈演出时沿用的开场节目,傀儡舞中“傀儡步”、“傀儡爬跳”等成为现代缅甸舞的基本动作。
特点:
古典戏剧舞蹈除一部分是由流行于民间的佛本生故事剧发展而来的以外,另一部分是18世纪从暹罗传入缅甸的宫廷剧经再创作而形成的,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宫廷剧中的舞蹈后来被称为“暹罗舞”,是现代缅甸古典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动作柔软、关节弯曲;舞姿、表情与节奏配合和谐;手脚造型对称;动作之间无骤然停顿,连绵不断,和缓从容,优雅柔婉。
缅甸民间舞以各种鼓舞为主。有瑞波大鼓、长鼓、兄弟鼓(双鼓)、短鼓、象脚鼓、背鼓等鼓舞,它们大多产生于农事活动和宗教活动之中。此外,民间还流行表现各种神兽偶像的舞蹈。
缅甸各民族舞蹈,各具特色,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喜庆节日,如缅族、掸族的泼水节时,除专业团体的演出外,城乡普遍举行群众性的歌舞比赛或庆祝表演活动。又如克钦族的木瑙盛会和克伦族过新年时,村民都要通宵达旦地唱歌跳舞。
独立后的缅甸历届政府曾授予优秀舞蹈艺人以“著名艺术家”称号。1952~1953年先后在仰光、曼德勒成立歌舞学校,专门培养现代缅甸舞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