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被称为“亚洲最具异国情调的国家”。泰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与人文古迹辉映,佛教文化与西方文明交融,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泰国的名胜遍布全国,不过相对集中在14个府,即中部的曼谷,北部的清迈府、清莱府、彭世洛府,东北部的柯叻府、乌汶府,东部的春武里府,西部的甘乍那武里府、碧武里府、巴蜀府,南部的宋卡府、普吉府、陶公府、素叻他尼府。
帕塔亚(Pattaya)帕塔亚是泰国最为知名的海滨度假观光胜地,位于曼谷东南约147千米。帕塔亚原本是落后的小渔村,后来由于风景秀丽,成为泰国王室海上俱乐部的所在地。越战期间,不少美国军人来此度假,使得帕塔亚自20世纪50年代起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享誉海外的“东方夏威夷”。帕塔亚海滨休闲设施相当完善,在长约3000米的白色海滩上,各式水上娱乐项目一应俱全。而且,帕塔亚还是著名的不夜城,人夜后,鳞次栉比的娱乐场所灯火通明,其中也包括不少色情服务,而最为著名的则是成立于1974年的蒂芬妮(Tiffiny)歌舞团的人妖表演。
普吉岛(Phuket)普吉岛意为“山丘之岛”,位于曼谷以南862千米,是泰国最大的海岛,被誉为“泰南明珠”。普吉岛面积543平方千米,南北长48千米,东西宽21千米,与马来半岛有一座长约660米的萨拉信桥(SarasinBridge)相连。普吉岛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锡矿的开采更是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锡矿还曾长期是泰国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不过,20世纪70年代以来,普吉岛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该岛现已成为东南亚地区著名的观光胜地,被称为“热带天堂”。攀牙湾(PhangNgaBay)被誉为”普吉岛最美的地方”,散布着近百座大小岛屿,湛蓝的海面上怪石嶙峋,景色秀丽而又气象万千。007岛、铁钉岛、钟乳岛等,都以其天然奇景而久负盛名。
大皇宫(GrandPalace)大皇宫始建于曼谷王朝拉玛一世(1782-1809年在位)时期,占地约21.84万平方米。大皇宫坐北朝南,临湄南河而建,四周筑有高约5米的白色宫墙,宫墙全长约1900米。大皇宫的古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依照阿瑜陀耶王宫的式样而建,其风格具有鲜明的暹罗建筑艺术特点,堪称泰国的建筑、绘画、雕刻和装潢艺术的精华,因此被誉为“泰国艺术大全”。大皇宫是曼谷王朝拉玛一世至八世的王宫,因此亦称“故宫”,是泰国历代王宫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风格最具民族特色的王宫。1946年拉玛九世移驾集拉达王宫(ChitraladaPalace)居住后,大皇宫开始对外开放,成为泰国最著名的名胜之一。目前,大皇宫仍是重要的宫廷庆典仪式的举行地,并且也是部分国家机关的所在地,包括枢密院、财政部、宫务处等。
大皇宫内的主建筑有四处,分别是兜率殿、摩天宫殿群、节基殿和武隆碧曼宫。
兜率殿(DusitMahaPrasatHall)是大皇宫中最早建成的大殿,建于1782年。其名“兜率”(Dusit)源自梵文,指的是佛教欲界的第四重天,®为弥勒菩萨的修行之地。兜率殿的平面呈“十”字形,殿顶有四层
重檐,中间有七层重檐的方形尖顶,尖顶下雕有金翅鸟捕龙像,殿内摆放有拉玛一世时期的御床。兜率殿主要用于举行王室成员的丧葬仪式,也举行部分王室庆典活动。
摩天宫殿群(PhraMahaMonthian)是由前后相邻的因陀罗议政殿(TheAudienceHallofAmarinWinitchai)、护国神殿(PaisalTaksinHall)、乍迦博碧曼殿(ChakrapatPhimanBuilding)组成的。其中,因陀罗议政殿建于1785年,原是国王临朝议政的所在,现在主要用于举行国王的重要典礼仪式,殿内摆放有雕工精美的御座。护国神殿是国王举行加冕仪式的所在,殿中供有暹罗护国神(PhraSyamThewathirat,简称PhraSyam),该神像铸成于拉玛四世(1851-1868年在位)时期。乍迦博碧曼殿是拉玛一世至三世的寝宫,后来的国王虽不再居于此,但传统上在加冕后都要在此驻驾一晚,以示正式亲政。
节基殿(ChakriMahaPrasatHall)是大皇宫中最宏伟的大殿,建于1876年。其名“节基”(Chakri,亦译为“却克里”),有“神盘”和“帝王”之意,也是曼谷王朝的正式名称,即节基(却克里)王朝。节基殿的主体结构属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而殿顶则是泰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方形尖顶。殿内分正座、东座、西座三部分。正座顶层供奉历代先王的灵位,中层是国王接见国宾的所在,底层是御林军总部;东座顶层为古玩陈列室,中层为国宾厅,底层为客厅;西座顶层供奉历代皇后及亲王的灵位,中层为皇后接见臣民的所在,底层为图书馆。
武隆碧曼宫(BoromPhimanMansion)是欧式建筑,建于1903年。武隆碧曼宫曾是拉玛七世(1925~1935年在位)的寝宫,后来拉玛八世(1935-1946年在位)和拉玛九世(1946年至今在位)也曾在此居住,目前武隆碧曼宫常作为接待国宾下榻的所在。
玉佛寺(WatPhraKaeo)玉佛寺,建于1782年,亦称护国寺,位于大皇宫内北侧,包括玉佛殿、藏经殿、先王殿、佛骨殿、叻达纳大金塔、藏经堂、尖顶佛堂、骨灰堂等建筑。其中以玉佛殿最为重要,殿内供奉有泰国三大国宝之一的“碧玉佛”。碧玉佛宽43.8厘米,高66厘米,以整块翡翠雕刻而成,通体碧翠无瑕。
碧玉佛由何而来已无可考,仅能从其禅定式的造型风格,推测可能源于南印度或锡兰。据史料记载,碧玉佛最早见于1434年,当时清莱府的一座佛塔在雷雨中被毁,塔中所藏的碧玉佛由此重现于世。兰那泰王得知后,随即下令迎请碧玉佛至清迈城供奉,但运送碧玉佛的大象却在半路直奔南奔城而去,兰那泰王于是下令在南奔城建寺供奉,计30余年。1468年,兰那泰王朝的提洛克王(KingTilok)将碧玉佛移至清迈城供奉,计80余年。1552年,兰那泰王朝的差亚阙陀王(KingChaichetta)领兵前往琅勃拉邦(现老挝境内)平叛,并留在琅勃拉邦为王,碧玉佛于是随之移至琅勃拉邦供奉,计12年。1564年,琅勃拉邦迁都万象,碧玉佛也随之移至万象供奉,计214年。1778年,吞武里王朝的郑信王挥兵攻破万象,将碧玉佛迎回泰国。1784年,曼谷王朝拉玛一世将碧玉佛移至玉佛寺供奉,并视之”镇国之宝”,还特为碧玉佛制作了雨季和热季的衣装,后来拉玛三世又为其添置了凉季衣装。现在,每年换季之时,泰国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由国王亲自(或由王储代行)为碧玉佛换装。
碧玉佛的佛座两侧,各有一尊外饰黄金的青铜先王佛像,这两尊佛像是拉玛三世分别为拉玛一世和二世所铸的。每尊佛像所用黄金重约38千克。玉佛殿的四壁绘有不少壁画,其中碧玉佛正面的壁画内容为“魔罗扰乱图”,背面的壁画内容为“三界图”,左右两侧的壁画内容为“佛陀应化事迹图”和“国王出巡图”。殿顶为三层重檐,并有龙首、凤尾等装饰。殿壁外墙为贴金花纹,并饰有小块镜片。殿门经由泰国传统的贴金雕漆工艺制成,其工序是先在门板上涂漆,而后在漆未干时于选定的部位刷上胶水,并贴上金叶片,再经水洗和打磨,即可在门板上留下精美的图案。殿外回廊中绘有178幅壁画,内容是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泰国《拉玛坚》的故事。
卧佛寺(WatPho)亦称涅槃寺或菩提寺,坐落于曼谷,占地约8万平方米,初建于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后由拉玛一世于1793年颁旨重修。寺内佛塔、佛像的数量居曼谷各寺之首,故该寺有“万佛寺”之称,是曼谷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佛寺。寺内供奉有泰国三大国宝之一的”卧佛”,佛像全长46米,身高15米,以砖石砌成,并漆贴金箔,是泰国三大卧佛之一。佛像侧卧,右手托头,呈涅槃状,脚长5米,脚底有以贝壳镶嵌而成的108个吉祥图案。寺内佛塔林立,主要有大塔4座,分别以青、白、黄、蓝四色瓷砖镶嵌;小塔91座,塔身多贴有金箔或镶满彩色瓷片。寺内回廊的柱、壁及各佛殿的墙上都镌刻有很多碑文,其内容涉及历史、佛经、药方、风俗、诗歌等方面,是由拉玛三世颁旨收集镌刻的,旨在广开民智,因此卧佛寺亦有“泰国的第一所大学”之称。
金佛寺(WatTraimit)位于曼谷唐人街附近,据说是由三位华人集资建成的,故而亦称三华寺或三友寺。寺内供奉有泰国三大国宝之一的“金佛”。金佛高3米,重5.5吨,以纯金铸成。据称,金佛铸成于13世纪的素可泰王朝时期。18世纪的阿瑜陀耶王朝末期,人们为避免金佛被人侵缅军掠夺,而将金佛埋人地下。300多年后,金佛被再次挖出,但由于覆盖灰泥,因此一开始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53年泥壳剥落,金佛才现出真身,并被移至金佛寺供奉。
郑王庙(WatArun)亦称黎明寺,位于曼谷大皇宫对岸的吞武里,始建于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原名“玛喀寺”,后由吞武里王朝的郑信王更名为“黎明寺”。郑信王过世后,泰国华人为纪念这位驱逐缅军、光复暹罗的华裔国王,而将之称为郑王庙。寺内有一座高达79米的巴朗式(Blang)佛塔,名为郑王塔,亦称黎明塔,素有“泰国埃菲尔铁塔”之称。该塔始建于1824年,竣工于1851年。郑王塔的底座和塔身呈四方形,塔身由下至上分层递减,每层的四面塔壁上都雕有佛像,并有以各色碎瓷片镶嵌而成的花饰,显得古朴而庄重。郑王塔的主塔周边还有4座陪塔,样式与主塔完全相同,只是规模较小,从而形成一组对称均衡的塔群,因此这5座塔亦称五界塔。
三宝公庙位于阿瑜陀耶旧城以南10千米,是泰国人祭祀三宝太监郑和的所在。三宝公庙本名帕南车寺(WatPananChoeng),始建于1324年,后来郑和下西洋途径暹罗时,曾到访阿瑜陀耶城,于是当地华人就将该寺更名为三宝公庙,该寺庙至今依旧香火鼎盛。寺中供奉有一尊参禅式佛像,宽14米,高19米,名为“銮抱多”,意为”大佛”,亦称“三宝佛公像”。寺门两侧贴有两副中文对联,其中一副是“七度使邻邦有明盛
纪传异域,三宝驾慈航万国衣冠拜故乡”,另一副是“三宝灵应风调雨顺,佛公显赫国泰民安”。
挽巴茵行宫(BangPa-InSummerPalace}位于阿瑜陀耶旧城以南28千米,曼谷以北58千米,占地约13万平方米,原本是阿瑜陀耶王朝的巴塞通王(KingPrasatThong)于1632年建立的夏日行宫。阿瑜陀耶王朝被缅甸覆灭后,都城南迁至曼谷,挽巴茵行宫由于路途遥远而被荒弃。曼谷王朝拉玛五世(1868~1910年在位)时期,由于蒸汽船的使用缩短了航行时间,挽巴茵行宫在经过重修扩建后,再次成为王室的夏日行宫。挽巴茵行宫内有3座颇具特色的主建筑,分別为泰式、欧式和中式,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其中,中式建筑为建于1889年的天明殿(PhraThinangWehartChamrun),是中国南方传统建筑式样的双层木结构建筑,由泰国华人出资建造后献给拉玛五世;泰式建筑为建于1876年的湖心亭(PhraThinangAisawanThiphya-Art),是一座位于湖中的三尖顶木结构凉亭,亭内有一尊拉玛五世像;欧式建筑为建于1876年的瓦罗帕披孟殿(PhraThinangWarophatPhiman),曾是拉玛五世召见大臣议事的所在。
玛哈达寺(WatMahathat)位于素可泰,长宽各200米,始建于12世纪初,是王室拜佛祈福的地点。正殿分为两层,共有11根立柱,供奉有利泰王时期所造的释迦牟尼像。寺庙的中央建有主塔,四周有8座陪塔,建筑风格具有锡兰特色。此外,遗址公园人口处的兰甘亨博物院,是参观的最佳起点。馆内不仅详细记载了素可泰的历史,还珍藏了不少素可泰时期的文物,其中包括在泰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宋加洛瓷器。
松德寺(WatSuanDok)位于清迈,建于1383年,周围曾是兰那泰王朝时期的御花园,寺内供奉有泰国北部最大的青铜佛像,而寺后的众多白色佛塔,则供奉着兰那泰王朝历代王室成员的骨灰。此外,松德寺还供奉有佛祖舍利子,因此被视为佛教圣地。每年4月宋干节期间,寺中都会举行隆重的清迈佛教大典。
素贴寺(WatPhraThatDoiSuthep) 位于清迈,建于1383年,
在海拔1053米的素贴山(DoiSuthep)上,由于寺前石阶有两道栩栩如生的龙形琉璃扶手,因此亦称“双龙寺”。据传说,锡兰高僧受兰那泰王之邀携佛祖舍利子至清迈时,曾将舍利子置于白象背上,任由白象择福地以建寺。后来白象在素贴山长久驻足,于是兰那泰王就颁旨修建了素贴寺。不过,在高僧将舍利子移人素贴寺舍利塔时,舍利子却分为两粒,于是其中一粒被供奉于素贴寺,而另一粒则被移至松德寺供奉。 此外,曼谷的大佛寺、云石寺(亦称大理石寺)、金山寺、善见寺、大秋千、四面佛、唐人街(主要包括三聘街、耀华力路、石龙军路)、王家田广场、民主广场、玫瑰园等,也都是重要的名胜古迹。
[1]田禾 周方治.泰国-列国志-新版[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