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的经济概况
文莱的经济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经济发展第一个阶段(1950~1984)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文莱政府试图将国家经济纳入计划发展轨道。1953~1984年,文莱共实行了四个“五年国家经济发展计划”。
第一个五年国家经济发展计划(1953~1957) 文莱政府拨款1亿文元,主要任务是进行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现代交通网,兴办学校、医院、码头,兴建办公楼、警察营房,兴修农田水利、上下水道、排涝工程,兴办社会福利事业。通过执行该计划,文莱的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和电力工业等有了较大发展。
第二个五年国家经济发展计划(1962~1966) 该计划目标是:“加强和促进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提高本国国民文化水平。”计划GDP年均增长6%,人均收入提高4%。该计划包括14个项目,其基点仍然是努力改善电力、交通和电信等各项基础设施;增强工业设施,整顿教育和改善公共事业;发展农业,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该五年计划完成时,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6%,比原计划高出0.6个百分点。同期,文莱的人口增长率高达3.6%,大大抵消了经济增长给人民带来的实际收益。
在1967~1974年,文莱没有制定和实施目标明确的国家经济发展计划。这段时期的最初几年,其经济增长比较平稳。1973年10月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国际市场油价猛涨,使得以出口石油为主的文莱的外汇收入急剧增加,经济发展骤然加快。1974年文莱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1.85%。
第三个五年国家经济发展计划(1975~1979)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通过促进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多元化,改变高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一经济结构,大力吸引外资和私人资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发展,以达到年均6%的经济增长率。这期间,计划投资12.13亿文元,其中政府提供5亿文元,私营企业提供7.13亿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国防、交通运输、电信、广播、教育等领域,用于工业支出的仅占4.8%。
“三五”计划期间,由于国际市场油价持续上涨,文莱的经济形势持续看好,实际年均增长率为14.92%,比原计划高出8.92个百分点;人均收入的年增长率为11.07%,比原计划高出7.07个百分点。这期间,文莱的就业人数由1975年的5万人增加到6.34万人。但该计划确定的经济多元化目标没有实现。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由1975年的占1.34%下降为1979年的占0.86%;非石油产品和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大大降低,由1975年的1.19%下降为1979年的0.55%。
第四个五年国家经济发展计划(1980~1984) 该计划明确提出,要以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分依赖,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特别强调要发展以农产品和林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同时重视发展以非油气矿物为原料的制造业,继续推进工业园区的建设。这期间,文莱投资总额为61.525亿文元,其中公有部门的投资为15.897亿文元,私人资本在石油工业方面的投资为41.478亿文元,在非油气部门的投资为4.15亿文元。但由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下跌和文莱石油产量的减少,国内生产总值不但没有实现预期的增长,反而以年均4.44%的速度下降。
但总的来说,1953~1984年间,文莱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扩充了全国公路网,新建了一个现代化港口,铺设了新的输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扩建了首都国际机场,兴建了新王宫、国家体育场、政府办公大楼、手工艺中心等市政工程,使文莱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经济发展第二个阶段(1984~1995)
1984年文莱取得完全独立后,开始制定第五个五年国家经济发展计划(1986~1990),同时开始实施文莱20年长期规划。
第五个五年国家经济发展计划(1986~1990) 该计划规定了以下目标:①积极鼓励外资进入,发展新的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工业;②最大限度地、有效地利用国内资源;③保持充分就业和提高生产发展水平;④鼓励和培养马来族公民成为工商企业领导人;⑤继续促进非石油部门的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多元化。“五五”计划政府投资37亿文元。在此期间,由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好转,文莱逐渐扭转了经济持续下滑的局面,国内生产总值开始回升。1989年经济增长率为2.7%,非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农业和渔业等部门的生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远远没有达到基本自给的目标,更谈不上有较大规模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因此,经济多元化的进展成效不大。
第六个五年国家经济发展计划(1991~1995) 该计划提出在保持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加快制造业的发展,积极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六五”计划政府投资55亿文元。在此期间,经济宏观控制总体良好,发展相对平衡。根据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文莱政府进一步推行“产业转型”政策,以求改变经济过分依赖石油、天然气开采的单一格局,逐步增加非石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此,文莱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多元化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的下游产业及能源工业,如炼油、液化天然气、化肥、塑料、化工原料产业;对公共服务业和建筑业加大了资金投入。②扩大粮食和蔬菜的种植面积,增加牛、羊、鸡、鱼、虾的养殖及蛋、奶的生产,增加食品的自给率,减少食品进口。
③鼓励国内外商人在文莱投资、经商,促进中小型私人企业、商业部门的发展,允许外资在高科技和出口导向型工业项目拥有100%的股权。
④推行私有化,逐步将政府管理的电信、邮政、水电、交通等公共服务部门私有化,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通过推动私有化,实现文莱经济发展朝着由政府主导逐步转向以私营为主导的方向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经济多元化取得可喜的成果,非油气部门对国民经济贡献增大,制造业开始发展,文莱经济纯粹依赖油气的状况有所改变。在此期间,文莱经济保持了年均1.4%的低增长率。但比起前几年有所起色,经济明显回升,1996年的增长率为3.5%。与此同时,文莱的基础设施明显改观,银行、保险、餐饮、旅馆、交通、通信、批发、零售等服务行业也有长足发展,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由于国际市场油价下跌、美元汇率波动及文莱奉行控制石油开采的政策,作为文莱主要经济支柱的石油工业增速放缓,每年下降1.5%。而政府与私营部门经营的非油气部门增长势头强劲,年均增长5.7%,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从1990年占46.4%上升到1995年占64.1%。相反,石油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1/3左右,文莱经济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
(三)经济发展第三个阶段(1996年至今)
在“六五”计划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础上,文莱政府着手制定和实施“七五”计划。但在此期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石油价格下跌的影响,加上杰弗里亲王经营的“阿美迪奥公司”大量亏空,文莱的经济发展严重受挫。
第七个五年国家经济发展计划(1996~2000) 该计划继续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经济多元化进程,争取更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主要战略目标。主要内容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充分利用国家资源;重视发展非油气部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以满足国家日益发展的尖端工业项目的需要;保持充分就业和提高生产力水平;通胀率维持在合理水平;树立严守纪律、自力更生和互相关心的良好社会风尚;鼓励和培养更多的当地马来人成为工商界的领袖;保持清洁和有助于人们健康的环境。
与“六五”计划相比,“七五”计划更多考虑到今后5年国家将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及为迎接21世纪做好准备,更加突出发挥非油气部门的作用,特别是鼓励私营企业界更多地参与国家建设,更加重视教育与培训,特别是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倡导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忠诚、奉献、勤奋、合作、关心他人的美德,加强创造性与责任感,强调社会经济均衡发展,重视加强环保意识。
“七五”计划预定文莱经济年均增长率为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41万文元(约合1.8万美元)增至2.81万文元(约合2万美元)。石油工业预计年增长2%;非油气部门预计年增长10%;其中服务业增长更快。为实现“七五”计划的各项发展目标,政府计划总拨款72亿文元(约合51亿美元)。
但在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文莱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国际石油价格暴跌,使文莱的财政收入锐减。建筑业、汽车销售业、零售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等行业收入一度大幅下降。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文莱于1998年9月成立了由文莱外交部长穆罕默德·博尔基亚亲王为主席的国家经济理事会,负责审视文莱的经济形势,分析总结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教训。该理事会于次年9月发表一份题为《文莱处于十字路口》的报告称,经济问题具有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后果,如不加以解决,就可能造成不稳定,并认为“经济危机可能导致社会和政治的危机”。
为此,该理事会制定了刺激经济复苏的短期策略和确保经济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并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刺激经济复苏的短期策略包括:增加一些关键领域的开支,如增加对公共房屋建设、小型旅游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基础建设的投资,落实各种培训计划等。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长期策略是以继续贯彻政府推行的经济多元化的策略为基础,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财政机制,加强私营领域和巩固经济增长的基础。
强化财政机制的策略包括:通过明确优先发展领域和减少浪费,控制政府开支;通过私营化,缩小公共领域规模;通过扩大税收范围,逐步取消政府补贴,扩大政府收入。加强私营领域的策略包括:通过私营化和外国投资,扩大私营领域的规模,简化影响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程序,鼓励国内外投资;通过提供融资便利,发展本国中小企业;通过确保政府及时支付款项,为私营领域的资金流通提供方便。巩固经济增长基础的策略包括:加强法制建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在公营和私营领域开展提高生产力的运动;通过公营和私营部门的投资,建立一流的通信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根据上述策略,文莱将经济工作重点放在四个方面。一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恢复私营领域的活力;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投资兴建14项旅游设施;三是加强金融服务,实行经济对外开放政策;四是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强化创业技能培训。此外,为支持工业发展,文莱在4个区共划拨705公顷土地用作工业园区建设,其中的289公顷在文莱-穆阿拉区,371公顷在白拉奕区,40公顷在都东区,5公顷在淡布伦区。除白拉奕区371公顷中的283公顷由石油部门管理之外,其余所有工业园区均由文莱工业与初级资源部下属的文莱工业署(BINA)管理。到2000年底,BINA属下422公顷中的277公顷(约占总数的66%)已得到开发,并已分给各工业企业。
随着文莱政府采取刺激经济复苏的措施,文莱经济逐步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1999年文莱的经济增长率由1998年的负增长上升至2.5%。此后文莱经济基本上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第八个五年国家经济发展计划(2001~2005) 该计划的主导思想是:①在21世纪的头5年,文莱在投资、全球化、信息技术发展和公司化管理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遇,将重点放在持续发展上。发展工业,包括中小型工业和增值工业;鼓励发展服务业,诸如旅游业和金融业,实现经济多元化。②文莱独立后,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的快速发展主要是靠政府在发展上的巨大投入,其开支主要来自油气工业;但发展过度依赖政府开支的做法是不能持久的,文莱已进入建设国家的责任由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承担的时代。因此,在经济规划中需要采取新的措施,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私营部门要通过一些政府机构和服务行业的私营化和商业化,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并在其中发挥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③通过发展人力资源、信息和通信技术,应用先进科技,扩大增长点,提高效率和生产率。同时在考虑地区和国际条件的情况下,发展知识经济。强调“八五”期间要实现“两个重要目标”:激活“七五”计划结束时停滞发展的经济和实现1986年开始实施的长期发展目标,即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6%。
该计划预算总额为73亿文元(约合40.56亿美元)。2003年,政府宣布再度投资10亿文元,用于完成国家“八五”计划下的各项计划与工程。10亿文元资金中的5.78亿文元分别用于384个新项目,其余则用来支付已在2002年完成的158个项目。文莱政府相信,在投入10亿文元资金后,文莱经济将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同时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仅如此,文莱政府又提出了新的一揽子经济多元化计划。按照该计划,预计到2008年,文莱可以吸引45亿美元的外资,创造6000个工作岗位。这项计划包括在文莱的双溪岭设立石油下游产业以及制造业特区。文莱石油公司将在特区内建立工厂,预计投资5亿美元,创造300个就业机会。另外一项是投资15亿美元兴建一家炼铝厂,原料将从澳大利亚进口,将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为了给该特区提供电力,文莱政府将投资4亿文元兴建发电厂。文莱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吸引国外炼铝公司前来设厂的主要原因之一。2014年11月,韩国东阳公司与文莱经济计划和发展局签订投资协议,投资兴建炼铝厂。该厂占地30公顷,共投资1.07亿文元,预计2015年年底前建成投产,年产12万吨铝坯和4.8万吨铝型材,大部分销往韩国,少部分出口其他国家。该厂建成后,将为当地创造560个就业岗位,并将极大地促进文莱船运和交通业发展。
此外,文莱政府还将在该地区投资5亿美元建设一座码头,以及投资1亿美元发展附近和特区内的基础建设,以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政府还计划在穆阿拉港建造一个耗资15亿美元的巨无霸港口。
总之,文莱政府决心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大力提高经济竞争力,以应对各种挑战,使文莱继续享有和平与繁荣。但国内市场狭小、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以及技术和劳动力严重匮乏等因素,制约了文莱的经济发展。
第九个五年国家经济发展计划(2007~2012) 该计划主要强调要加快人力资源的转变,迎接经济各领域体制上的挑战,增加就业,提高生产力。政府决定投入95亿文元,落实275个发展计划下的826个项目,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同时,政府还增加每年用于发展建设项目的投资,并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6%左右。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使文莱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2009年文莱的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降。据亚行统计数据,文莱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84.59亿文元;2008年达203.98亿文元,较上一年增长10.5%; 2009年暴跌至156.11亿文元,降幅接近23.5%; 2010年回升至168.67亿文元;2011年为205.79亿文元(约合163.6亿美元),已超过经济危机前的水平。2011年文莱GDP增长率为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3.99万美元。2012年第一季度,文莱的GDP为53.64亿文元(约合43亿美元),同比仅增长了0.7%。但非油气业增长了2.6%,油气业则下降了1.3%。同时服务业增长了2.6%,农林渔业增长了13.6%。
第十个五年国家经济发展计划(2013~2017) 文莱从2013年开始实施第十个五年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十五”计划期间,国家拨款65亿文元(约合51.59亿美元)推动第十个五年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希望随着“十五”计划全面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赶上区域内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平均水平。“十五”计划的主题是“知识及革新、提升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该计划强调,中小企业仍是政府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呼吁政府各部门拟定方案帮助本地中小企业成长。
二2035年远景规划
2008年1月20日,文莱首相府发布了《文莱长期发展规划》(又称《2035年宏愿》),该规划包括三部分:“2035年远景展望”、“2007~2017年发展战略和政策纲要”以及“2007~2012年国家发展计划”。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文莱馆曾对这一长期规划做过重点介绍。
1. 2035年远景展望
“2035年远景展望”提出到2035年,文莱要建立起富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并在生活质量和人均收入方面进入全球前10名。“2035年远景展望”为文莱确立了三个目标:首先是慢慢提高文莱人的生活水平;其次是在政府协助下,加快文莱人力资源开发;最后是发展除油气之外的多元化经济。为顺利实现这些目标,文莱制定了八大战略:教育战略、经济战略、安全战略、机制建设战略、本地企业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战略、社会保障战略和环境保护战略。
2. 2007~2017年发展战略和政策纲要
“2007~2017年发展战略和政策纲要”具体阐述了为保障2035年宏愿实现,文莱在2007~2017年里在教育、经济、安全、机制建设、本地企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需要实施的8个战略方向和50个政策方向。
(1)教育:实施早期儿童教育;吸取国际先进教学经验;采纳一流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体制,包括发展工商业所需的职业教育、专才教育、技术教育等;加强发展信息产业所需的人才培养;发展终身教育课程,拓宽接受高等教育人群;促进科研和创新;提高教育效率;增进教育机构管理能力。
(2)经济:保证宏观经济稳定;确保经济高速增长,保证就业;培育强健的资本市场,包括伊斯兰债券市场;出台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开放度和竞争力的政策,促进经济竞争力;投资对提高文莱竞争能力、出口潜力和就业有帮助的油气下游产业和其他类似产业;投资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吸引国际国内投资,促进出口;根据实际国情,发展能源规划,促进油气下游产业多元化;服务业私有化;对发展本地工商业所需的技术、知识、科研进行投资;促进国际经济双边和多边合作;鼓励妇女平等。
(3)安全:促进外交、国防和安全部门的紧密协调,确保国家安全;增强安全部队能力,包括国防部队、警察和情报部门;改进军队基础设施和装备;促进执政能力建设;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制建设;确保文化和社会和谐。
(4)机制建设:确保现代法制;引进国际先进政府管理经验;建设现代高效的公务员制度;精简政府机制;建立独立的公共和私有部门监督体制;确保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执行度。
(5)本地企业发展:引进规划有效的本地企业融资计划,帮助中小城市企业提高竞争力;发展中小城市企业科技孵化中心;提高外资对本地企业的提携作用;鼓励使用本地产品;通过私有化、商业化和政府采购等来增加本地企业机遇;简化政府程序,减少企业成本;确保政府决策和付款迅速。
(6)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社会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住宅、卫生保健和教育设施;健全法制,保障社会和工业基础设施的投资;确保重要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评估政府项目招投标和项目管理机制,确保按时保质完成。
(7)社会保障:为脆弱人群提供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提升创业精神和自力更生精神的计划;为私有企业员工提供与公共部门一样的享受社会保障的机遇。
(8)环境保护:继续保护文莱生物多样性、热带雨林和自然生态;要求各产业和工业项目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对建筑物和著名文化遗产建立明确的保护指南;对有关公共卫生和安全的环境保护执行严格管理办法;支持国际和区域对跨境和跨区域环境关注的努力。
三 宏观经济政策
1.积极促进经济多元化
文莱的整体经济和油气产业都存在很多弊端。多年来,文莱的经济面临着结构单一和过分依赖石油及天然气产业的问题。油气产业的上下游领域发展也处于失衡状态。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政府继续推进经济多元化。
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上天对文莱的馈赠,使文莱国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油气是不可再生资源,总会有耗尽的一天。目前文莱的经济严重依赖油气产业的支持,这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油气产业的繁荣并没有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文莱的油气收入主要是依赖原油和液化气出口,下游领域并没有拓展开来,油气产品缺乏附加值。此外,目前文莱油气产业提供了约2万个就业岗位,但文莱本地人仅占其中1/3的岗位。
经过长期努力,非油气产业对文莱GDP的贡献率逐渐上升。但文莱经济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过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产业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促进经济多元化仍将是文莱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政府不断推出新政策,大力发展制造业、旅游业、农业、水产养殖业、清真食品加工业等具有较大空间的产业。
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尽管近年来文莱的中小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但许多企业并没有获得ISO22000等国际认证。为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文莱政府首先提出要实施三项改革:一是加强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运转效率和官员责任心;二是改善投资环境,包括提供商业注册便利、修改现有土地政策等,吸引跨国企业投资;三是改变人力资源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另外,文莱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文莱设立了战略发展资本基金,并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重新审查和推介相关政策,以吸引更多外国投资。在这方面,文莱工业与初级资源部和经济发展理事会互为补充,前者提供投资优惠政策,如免税、提供工业用地等,后者负责招商引资并为投资活动提供便利。文莱工业与初级资源部为中小企业制定了投资优惠政策,并在工业区及配套设施建设、中小企业培训服务、财务政策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和保障。文莱经济发展理事会专门为中小企业建立了企业孵化园和信息中心。文莱工业与初级资源部计划与亚洲企业论坛合作,推出本地商业计划,促进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举办论坛、讲座和培训等途径,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加速私营企业的发展。
2012年2月,文莱举办首届全国中小企业颁奖典礼,比拉王储、工业与初级资源部部长叶海亚出席。共有7家企业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但金奖空缺。该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以鼓励中小企业发展。2012年9月,文莱工业与初级资源部副常务秘书哈斯娜发表讲话高度评价了中小企业在文莱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她说,文莱国内98%的商业机构为中小企业,是文莱推动经济多元化。
和实现2035年宏愿的强大基石。她还援引叶海亚部长在2011年文莱商业论坛的讲话,称2010~2020年是大力推动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年代。
3.继续发展油气产业,加快油气产业本地化
油气产业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文莱的支柱产业,文莱政府在推动经济多元化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继续发展油气产业,并加快油气产业的本地化。
为解决石油天然气行业中小企业工业用地短缺问题,文莱政府计划在白拉奕双溪七渡港新辟500公顷土地用于发展油气产业。2012年6月,文莱国家石油公司同俄罗斯国有Zarubezhneft油气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开展油气领域的商业合作,探讨在能源领域建立合资企业,并与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加强天然气勘探开采合作。
预计到2030年,文莱油气产业的支出将达到88亿文元(约合70亿美元),本地经济成分力争达到60%,以便将更多资金留在本地经济系统内。目前,文莱油气产业的本地经济成分不足15%。同时,文莱能源局希望到2035年,文莱油气产业的本地就业率可从目前的37%上升至80%。
为保证文莱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本地中小企业成长,文莱能源局2012年宣布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目标及十项核心指标。战略目标分别为:①大力发展油气上下游产业;②确保能源的安全、可靠及有效供应;③促进能源产业衍生行业发展。十项核心指标为:①石油日产能翻番,达到80万桶;②储量接替率超过1; ③下游产能突破50亿文元;④降低能耗45%; ⑤减少断电事故数量,保持“零”重大断电事故;⑥建造5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⑦扶持5家本土企业参与区域和国际竞争;⑧能源领域创造5万个就业机会;⑨员工本地化达到80%,雇用5000名专业人才;⑩本土能源物资和服务支出增加10倍,达到60%。
文莱军事概况
一 建军简史与战略目标
文莱武装部队建立于1961年5月31日,当时称“文莱马来兵团”, 1965年5月31日改名为“文莱皇家马来军团”。建军初期仅有一个营的兵力,纯属皇家仪仗队性质。当时,文莱一直在英国的“保护”下,其防务由英国负责。1971年文莱实行自治后,以陆军为基础,逐步建立了一支以维护国内治安为主,包括海军、空军的武装部队。1984年文莱完全独立后,“文莱皇家马来军团”又改称“文莱皇家武装部队”(Royal Brunei Armed Forces, RBAF),附属于国防部,是文莱主要国防力量并不断发展壮大,担负起国防任务。文莱苏丹希望把武装部队建设成为一支职业化的军队,他为军队训练定下的座右铭是:“与其战时多流血,不如平时多流汗。”1991年9月,苏丹宣布改组RBAF,武装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后勤部队和军事训练中心五部分组成,它们有自己的司令部,但直接对武装部队总部负责。
文莱皇家武装部队的战略目标是:有效地执行对外政策,采取有力的外交措施来促进和保护国家利益,拥有并积极发展一支可靠的防务力量,维护国家的和平、稳定与安全。这支防务力量的任务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对外国势力直接或间接干涉文莱内政的企图起威慑作用;第二,防止国内现存的或潜在的任何敌对分子对国家进行颠覆;第三,采取行动抵御外来侵略、恐怖主义或暴动;第四,根据请求,协助警察和民事部门维护公共秩序。此外,文莱皇家武装部队还在国家建设中发挥辅助作用,如成立军人合作社、对某些部门实行私有化等,面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减轻政府和部队的负担。
文莱国土小、人口少、兵力弱,在防务问题上离不开与本地区国家和西方大国的合作。文莱认为,美国在亚洲驻军有助于保持该地区军事力量的平衡,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近年来,亚太地区形势复杂多变,南海主权争议时起时伏。文莱油气田大部分在南海海域,文莱视南海为其战略前沿地带,把应对南海潜在冲突、保卫文莱海上油气田作为武装部队的首要任务。
为尽快提高军队人员素质,加快军官的专业化和年轻化进程,文莱近年来更注重提高军官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选派各类、不同层次的军官出国深造或学习进修。目前,文莱的高级军官大多在英国受训,中级军官一般在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受训;雷达、通信等技术军官则主要在美国受训。
文莱实行志愿兵役制,当兵打仗对当地一些年轻人来说是件不大情愿的事,因而造成军队兵源不足,限制了军队的发展。所以,文莱把武装力量增强的重点放在更新和改良武器装备、实现现代化和提高效率上,以弥补兵员的不足。
与此同时,文莱还对军队的人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一批年龄较大、缺乏专业知识的老龄军官陆续退役,一批接受过军事院校正规教育、具有实践经验的年轻军官出任要职。
二 国防体制
1984年1月1日文莱宣布完全独立,开启了文莱达鲁萨兰国作为一个新独立和主权国家的新时代。同时,文莱宣布政府进行改组,建立包括国防部在内的10个政府部门。国防部的建立标志着文莱开始独立处理防务事务,而在此之前则是由英国政府负责的。现任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的父亲奥玛尔·阿里·赛里夫汀被任命为第一任国防部长。1986年9月7日赛里夫汀去世后,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接任国防部长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对军队拥有指挥权。
文莱国家防务政策的重点是维护和平、主权和国家安全,并对其他政府部门在行使其职责方面提供支持与合作。
国防部分为文职部门和军事部门两部分,除苏丹本人兼任国防部长外,设一名副部长、皇家武装部队司令和两名常务秘书。现任副部长是穆斯塔帕(Dato Paduka Haji Mustappa)。皇家武装部队司令是塔威少将(Major General Dato Paduka Seri Mohd Tawih)。
(一)文莱国防部的军事部门
国防部的军事部门共分为6个局,各个局的职能如下。
国防部长办公室与战略策划局(Defence’s Minister Office &Directorate of Strategic Planning) 其职责主要有:在秘书处的权限范围内,为国防部长提供行政服务;为国防部长提供及时的国防和有关国防的分析报告;为国防部长提供客观的、有可操作性的、与国防政策有关的建议;负责处理国防部长与公众往来的信件。
作战局(Directorate of Operations) 其职责是协助皇家武装部队司令执行适合文莱国防的防卫和作战计划;负责执行提升军队战斗力的计划,管理部队的休整和管理特遣部队;协调军队帮助其他政府机构应对各种非传统威胁。
情报局(Directorate of Intelligence) 负责向国防部和文莱皇家武装部队提供及时、准确、客观而有价值的情报;保障内部安全审查;作为军队的外事部门,负责外国的国防部门与军事组织和文莱国防部、文莱皇家武装部队的联络;在情报与安全活动中,负责对国防部、文莱皇家武装部队人员提供培训和指导。
作战能力管理局(Directorate of Force Capability Development)负责通过科技研发提升部队的作战能力。
人事局(Directorate of Personnel) 负责军事人员管理、礼仪和重大活动、招聘人员、纪律、待遇、福利、医疗、任职和任命等事务。
后勤保障局(Directorate of Logistics) 成立于1986年,负责文莱皇家武装部队的后勤供应、装备支援、协调部队的换防和住房问题。
(二)文莱国防部的文职部门
文莱国防部的文职部门下设5个局,各个局的职能分别如下。
发展与工程服务局(Directorate of Development & Works Services)发展与工程服务局由三个部门组成:管理与财政部、项目发展部、维护与工程服务部。其职责主要为:负责制定并管理国防部的工程建设,包括工程设计、工程造价预算;负责管理和维护国防部所属的所有建筑,包括国防部对外出租的民用建筑物;负责保存国防部工程建设的所有档案;对国防部所有建设工程进行监理;为国防部所有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或提出资金申请。
财政与军需局(Directorate of Finance and Acquisition) 其职责是负责申请、管理专项资金。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负责满足国防部、文莱皇家武装部队和廓尔喀步兵营所需要的物质、文化条件;支付所有的军需费用;负责和协调国防部、文莱皇家武装部队和廓尔喀步兵营的军需采购。
行政和人力资源局(Directora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Manpower)其职责是为平时的一般人员编制配置提供帮助和支持;评价和研究财政年度内国防部内所有机构及其人员的配置及工作情况;负责财政年度内衔级调配并监督本局内的财政收支情况;管理训练委员会、人事委员会和后续工作委员会;监督国防部的日常纪律性事务和宗教事务;负责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
国防政策局(Directorate of Defence Policy) 其使命是“为国防政策提供建议、信息和支持”,其作用是“加强与友好国家双边、地区、多边的防务合作”。国防政策局由三个部门组成:行政处、科研处和法律处。
公众关系局(Public Relations Unit) 其职责是:发布信息;使公众理解国防政策,提高公众的国防意识;和利益相关者沟通,使其了解国防部;推进国防部与其他部委之间合作的便利化。
三 国防预算
由于文莱国小人寡而又拥有巨额财富,因此文莱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以防范外敌。在独立后的最初年代,政府每年都把国家财政预算的大约1/6用于国防建设,购置现代化军事装备。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防预算在国家财政预算中所占比重开始减少。在1991~1995年的“六五”计划中,防务和国内安全预算为3.86亿文元,约占国家财政总预算的7.7%。在1996~2000年的“七五”计划中,国防预算为5.28亿文元,约占国家财政总预算的7.3%。而在2001~2005年的“八五”计划中,国防预算仅为1.79亿文元,约占国家财政总预算的2.46%,较前两个五年计划大幅度减少。2012年国防预算为3.27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值得一提的是,文莱国防预算总量虽远不及周边大国,但其人均国防经费在亚洲仅次于新加坡而列第二位。
文莱政治概况
文莱苏丹的称号来源于阿拉伯语,苏丹被认为是该国“伊斯兰大家庭”之父,是一国之君、王室之首和政府首脑。第一世苏丹公元1414年即位。历代苏丹通过家族世袭产生,一般在前世苏丹过世后,由其长子继位。自15世纪初建立政教合一的苏丹国后,文莱一直以伊斯兰教为思想武器来巩固政权。文莱从脱离英国保护、宣布独立的那一天起,现任二十九世苏丹哈桑纳尔·博尔基亚就提出以“马来伊斯兰君主制”(Melayu Islam Beraja, MIB)作为建国的基本原则,宣布文莱“永远是一个主权、民主和独立的马来伊斯兰君主国”,这一原则被政府尊为“国家意志”,任何人不得违反。
“马来伊斯兰君主制”是现代文莱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作为文莱建国的基本政策和社会运行机制,“马来伊斯兰君主制”具有如下含义:文莱达鲁萨兰国是一个紧密团结在伊斯兰教与苏丹周围,并以苏丹作为国家最高统帅的马来国家。因此,马来、伊斯兰与君主成为构成这一独特体制的三个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三者含义有别,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构成文莱独特的社会机制。具体讲,三者分别具有以下含义:①马来:确保马来民族权利的有效性与特殊性,是文莱王室、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生活的支柱;②伊斯兰:根据教义规定,作为文莱国教的伊斯兰教是确保文莱独特、完美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准则;③君主:文莱实行君主制,即苏丹作为人民的领导者和保护者,拥有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
从上述“马来伊斯兰君主制”的基本定义不难看出,它在文莱社会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马来”这一概念严格限定了文莱的基本社会生活方式,即文莱国家应始终维护和沿袭传统的马来文化与习俗,文莱的马来族享有不可置疑的特权;整个国家是单一的马来民族国家。文莱规定:除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人之外,其他人没有资格被任命为部长和副部长。在文莱社会中,实际上仍存在华族、印度族及其他土著民族,但他们当中仅有个别人可得到苏丹的赐封,并作为苏丹政府的代表领导和管理本民族的事务(华族最高的封位为天猛公和甲必丹;印度族则为佩欣、达图、萨务打卡)。
其次,“伊斯兰”在维护国家正常运行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它是文莱社会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准则,甚至成为一些行为规范的法律基础。自文莱第一世苏丹确立了伊斯兰教在文莱的地位之后,它一直作为文莱的国教维护其君主制的统治。在文莱,虽存在其他宗教,但其信仰人数、发展程度较伊斯兰教相去甚远,政府亦不鼓励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这一点,从文莱人日常穿着、饮食习惯以及大街小巷风格迥异的清真寺即可略见一斑。
最后,“君主”是文莱国家的统治核心,也是三者中重要的环节。文莱宗教部长在其著作中曾指出,文莱君主制的出现甚至早于伊斯兰教在该国的传播与确立。早在印度教盛行时期,君主制已成为文莱的基本统治制度;只是在伊斯兰教确立之后,君主改称苏丹,其权力也更加广泛,即苏丹作为民族、精神、传统习俗和宗教领袖,以及现代文莱社会的最高行政长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体人民将统治权交予他,并应该效忠和服从他。应该说,“马来伊斯兰君主制”中三者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国君主的苏丹,首先是民族和宗教领袖,而单一民族特性和严格的宗教教义则是确立其领导地位的基础和保障。伊斯兰教法确立了苏丹的绝对权力和地位,而王位的更迭、权力的分配则以传统的马来习俗与伊斯兰教义为准则。
君主制的存在,也保障了马来人和伊斯兰教在国家生活中享有特殊权利和地位。根据宪法,文莱的马来人一出生即自动享有公民权,而在文莱居住并生活的其他民族,则需按照宪法规定,参加特殊考试取得公民权。这也是在文莱至今仍有为数不少的华人,几代人生于此、居住于此而无公民权的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文莱苏丹的宗教信仰也越发虔诚。他极力宣传“伊斯兰君主政治思想”,把忠君思想与伊斯兰教精神结合在一起,宣扬君权神授,为维护王室的统治提供宗教上的理论依据,把苏丹奉为伊斯兰教的捍卫者。“伊斯兰君主政治思想”已被官方当作检验文莱公众忠君效国的主要标准,对这一思想提出任何质疑都是不被允许的。任何人不得反对政府的伊斯兰化政策,不得怀疑苏丹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也不得怀疑苏丹在宗教上的权威。在宣传“伊斯兰君主政治思想”的活动中,文莱政府常以非常隆重的方式庆祝穆斯林节日,并开展全国性的文明礼貌宣传活动,强调文莱生活方式的核心是伊斯兰教信仰、忠君思想及文明礼貌,任何人都不得破坏这一生活方式。
为了向国民表明对伊斯兰教的坚定信仰,文莱苏丹多次到麦加朝圣;每年斋月结束时他都到首都的大清真寺去发表演讲,赞颂伊斯兰教。在公开讲话中,他经常敦促文莱穆斯林加强对伊斯兰教的信仰,避免染上恶习,如酗酒、纵情作乐、相互攻击诽谤等。与此同时,他不断强调维护占全国人口60%的马来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文莱政府推行民族等级制度,经济上实行扶持马来人的倾斜政策。在投资、就业、教育、公民权等各项政策中,都实行扶持马来人、限制其他民族居民的政策。
文莱苏丹还主张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伊斯兰教原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莱政府宣布多项伊斯兰化政策,如禁止销售酒类,不许在公共场所饮酒等,并建立了“文莱伊斯兰信托基金”“文莱伊斯兰银行”。同时还增加拨款,在农村修建更多的清真寺和中小学,以加强有关马来传统、伊斯兰教和君主制的教育,力图以伊斯兰教为武器,抵消西方自由化思想对文莱社会的冲击和伊斯兰极端思想的影响。
尽管文莱严格奉行伊斯兰教的精神和原则,但对一些极端的伊斯兰教派也采取限制和打击的政策。1991年,文莱政府就取缔了一个宗教极端组织,理由是它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另外,文莱政府也反对一些西方国家的国际性组织在文莱发展分支机构,认为扶轮社、雄狮俱乐部等组织是反伊斯兰教的,是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
综上所述,马来伊斯兰君主制是现代文莱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运行体制。它是巩固文莱现有政权、保障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但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此起彼伏的时代,文莱政府也对其某些法律规章做出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参考文献:杨群.列国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