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
音乐是老挝民族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婚娶、生日会、入住新居、庆祝丰收等各种聚会场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挝民间音乐具有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愉悦心情的特点,能调动大众的参与热情,给人们的创造和娱乐留下了很大参与空间。在老挝,不但人人能跟着音乐尽情舞蹈,相当一部分人还能即兴就曲赋词。
- 传统音乐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在老挝的乡村,民歌通常以男女对歌的方式进行,这种习惯沿袭了古代男女自由恋爱的求偶形式。对歌通过诗歌、谚语来明喻、暗喻各自的爱情,其相似的传统音乐曲调有两种类型,即第1种类型是在老挝南部的“兰”,分为8个流派,如“兰斯坦东”“兰松”“兰萨拉汪”“兰巴所克”等;第2种类型是在老挝中北部的“咔”,分为5个流派,如“咔岗”“咔蓬”“咔散挪”等。每个流派都以当地的土语来唱述,由于老挝民族有太多支系,地方语音、语调会有差别,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兰”和“咔”在音调、节奏、风格及乐器的使用上会有所区别,也有各自的特点。此外,对歌的内容很广泛,虽然以谈情说爱为主,但是内容也涉及历史,地理,佛教等领域,并且在对歌的时候,还有乐器给歌手们伴奏。老挝的声乐和民间音乐的律制接近于5度相生律,但乐器和器乐曲也使用7声音阶。
20世纪中期,老挝流传较广的民歌有“平寮”“巴希”等曲子。“平寮”既是一首独奏曲,也是一首民间舞曲,并且常常出现在迎接客人、外宾等场合,由女演员独舞或集体舞蹈,曲调轻松、欢快。“巴希”是一种带有民族宗教色彩的仪式性歌曲,不同的仪式有不同称呼的“巴希”,如“新年巴希”“结婚巴希”“旅行巴希”“雨季巴希”等。此外,排笙歌舞在老挝北部的山区民间盛行,该歌舞一般在节日的夜晚表演,人们点燃篝火,聚集在一起围成圆圈,悠闲自在地一边吹奏排笙,一边唱歌跳舞。
李向阳主编. “一带一路”国别概览【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8:59-60.
- 老挝的古典音乐将乐器分为四类:一是“提特”,是一种弹奏弦鸣乐器,造型类似曼多林,老挝语称“卡恰皮”,有四弦;二是“稀”,是一种擦奏弦鸣乐器,与中国的二胡相似,其共鸣体有椰壳和木制圆筒等,两弦,老挝语称“索”;三是“提”,是一种打击乐器,有竹排琴、高音木琴、低音木琴、高音围锣、低音围锣;四是“帕喔”,气鸣乐器,有竖笛、巴乌、芦笙、凯恩排笙等乐器。
李向阳主编. “一带一路”国别概览【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8:60-61.
- 流行音乐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一代的老挝人对传统的音乐形式不太感兴趣,转而喜欢从西方国家和泰国传入的流行音乐形式,甚至也出现了摇滚和说唱形式的艺术表演形式。近十几年来,这种被老挝社会称为流行音乐的音乐形式,以其歌词易于理解,曲调易于传唱而逐渐被整个社会所接受,但其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基本是模仿泰国的流行歌曲风格,从事创作和表演的人以90后新生代为主,创作水平和表演水平都还有待提高。
李向阳主编. “一带一路”国别概览【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8:61.
二、舞蹈


- 占芭花灯歌舞
战芭花灯多呈白色,黄色和粉红色,上面绘有祝福的文字或图案。表演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他们边歌边舞,人数可由数十人增加到数百人不定,歌词多为歌颂、祝福的内容。战芭花灯歌舞原属宫廷舞蹈,是宫廷举行庆祝晚会时,艺人们向国王及大臣们表示祝福的歌舞。约在20世纪30年代后,战芭花灯歌舞传入民间,如今成为老挝民间最大型的集体歌舞。
2.南旺舞
南旺舞来自泰国,以舞蹈表现为主。在传入老挝的过程中融入了老挝民族的歌舞文化,并且按地区的不同,南旺舞的舞姿和伴唱的歌曲也有所区别。南旺舞唱腔属于喃曲,是老挝社交和礼仪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在举行婚礼、生日等庆祝活动时都要载歌载舞,南旺舞就是让大家共同参与的一个舞蹈。该舞蹈动作极为简单,主要表现在手上动作,双手自然伸直,或拇指和食指接触,其余手指伸直,做转圈动作,而脚步则跟着音乐节奏随其他舞者绕圈挪动。与国际礼仪不同的是,在舞会上一般是由主人安排的女士向男士贵宾发出跳舞邀请,没有男士向女士主动发出邀请的习俗。但是如果不是主人安排,女士一般不会主动邀请男士跳舞,并且在跳舞的过程中,双方一般没有任何交流,体现了老挝人喜欢热闹但在男女社交上仍然比较矜持的特点。
3.纳达辛舞
纳达辛舞起源于柬埔寨,是吴哥王朝繁荣的见证。14世纪法昂统一老挝后,纳达辛舞传入老挝。纳达辛舞是一种集剧情,人物角色,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形式,有一套程序化的舞蹈、动作词汇和表演要求,通过手脚、面部、眼神、身姿等各种动作表情的配合,表现人物行为和情绪,最终满足展开剧情的需要。
4.其他舞蹈
民间常见的舞蹈有芦笙舞,象脚鼓舞,射箭舞,捕鱼舞,孔雀舞,打谷舞,以及各民族民间舞蹈等都需要用鼓、钹等打击乐器敲击节奏,有时要用笙、笛、金属口簧等乐器为之伴奏。
李向阳主编. “一带一路”国别概览【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8:62.
三、绘画
古代留传下来的寺院墙壁上的画作主要保存在古都琅勃拉邦的香通寺,巴铁寺,龙昆寺和旧王宫。画作的内容包括佛祖事迹、维先达拉的故事,罗摩衍那的故事,信赛的故事,药王菩萨的故事,十世佛祖的故事以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老挝的绘画艺术总体水平不高,绘画手法和形式单一,现代绘画主要使用铅笔,钢笔,毛笔,干木炭等。画家们常在寺院的墙上,崖壁上或布匹上作画,在纸上作画并在市场上流通的却比较少见。老挝绘画主要描绘国家的大好河山,反映人民的富足美好生活,展现人们爱好平静自然生活的性格特征,以及人民不屈不挠抗击外敌入侵的斗争精神。
李向阳主编. “一带一路”国别概览【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8:66.



四、雕塑
老挝雕像艺术的黄金时代是16~18世纪,该时期的雕像大部分是菩萨像,菩萨的面部很有特点,鹰钩鼻子、长耳垂、头发盘卷。老挝有很多菩萨像,但只有两尊很有名:一尊叫“菩萨唤雨”,她两臂顺着身体向下伸展,十指向地;另一尊叫“觉醒树下的深思”,菩萨两臂交叉在胸前表现出她在苦思冥想。
李向阳主编. “一带一路”国别概览【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8:67.


五、纹饰
老挝佛教建筑纹饰中,有一种纹饰具有老挝特色,那就是“神与兽”母题的纹饰,其形象为神灵和兽结合在一起,表现出神与兽之间的某种联系。按照神与兽的关系来划分,老挝的神与兽母题纹饰可分为4类。
- 作为神的坐骑
纹饰表现为神灵或骑或坐在动物身上,这些动物一般为神的脚力,或者是神的坐具。
可分为毗湿奴与迦楼罗、毗湿奴与那伽、佛陀与大象、湿婆与大象。
2.作为神的护法
在老挝佛教纹饰中,发现作为佛陀的动物护法只有那伽。那伽被奉为佛教天龙八部中的一支。天龙八部是佛教的护法神,尤其龙部众生均以誓卫佛法为己任,当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时,龙部众生会被派遣下来保护修佛的人。
3.作为神的象征
在老挝佛教纹饰中,存在象征关系的神与兽是药叉、药叉女与鹿、山羊等动物。可分为药叉与山羊、药叉女与鹿。
4.作为神的敌人
作为敌对关系的神与兽,在这里仅举一例:湿婆与大鹏。
李向阳主编. “一带一路”国别概览【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8: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