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婚育礼俗

老挝的婚育礼俗

一、婚姻

老挝各民族的婚姻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较大差异。老族及其他老龙族系各民族多实行一夫一妻制,且表亲不能婚配。男子婚前必须先经过剃度为僧或已有职业。老佤和其他老听族系各民族的婚姻观念与老族不同。老佤族和佧族认为娶妻是增加劳动力的好办法,因此不像老族那样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是一夫多妻,有些佧族人为了种更多的田,便娶上几个妻子干活。佧族娶妻虽然容易,但离婚现象并不多见。蒙(苗)族和其他老松族系民族的婚姻观念又有别于上述两大族系。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  老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6—27.

二、老龙族的婚俗

老龙族青年恋爱比较自由,父母一般不加干涉。男子如果看上哪个姑娘,就吹笛向她示爱。恋爱成熟以后,男女青年双方便告诉各自的父母,获得同意后,男方便请媒人或长辈携带礼物前往女家订婚。订婚时媒人要向女方父母谈妥结婚的日期及彩礼的数量。婚礼多在女方家举行。结婚的前一天,新郎新娘还要到寺庙去听经、礼佛和斋僧。婚礼上要举行栓线仪式,以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祝福。新婚夫妇一般不与父母同住,但也有在女方家生活的。

老龙族系的人对婚姻极为重视,结婚的花费相当惊人。男方首先要给女方赎金和彩礼,以银元或银锭折算支付,一般至少要付8条银锭(一条银锭折合8个银元)。婚礼的花费更大,届时要宰数头牛、10来头猪以及许多鸡等,来宾们聚在一起,几天几夜,尽情吃喝。婚后新郎要在新娘家住上三天,然后带着新娘回到男方家中,再举行一次由男方主持的婚礼。如果男方出不起高昂的赎金,就要在女方家干活作为抵偿,甚至有入赘者,这样,婚礼的费用就全部由女方支付。也有因为女方家只有一个女儿而男子上门的情况,以便有人干活和传宗接代。不过,这时的女婿已和儿子一样,可以继承岳父母的全部财产。

孙大英 高歌. 东南亚各国历史与文化【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194.

三、老听族的婚俗

他们认为男子向女性求爱是正常之事,所以对子女的恋爱从不干预,任由他们自由交往,而且还给予支持。老佤族人能歌善舞,小伙子很善于用短笛向姑娘表示爱慕之情,姑娘若有意,也用笛声作答。恋爱成熟以后,男女双方请村里长者决定结婚的时间和形式。届时要宴请亲友,如果暂时没有钱举行婚礼,也可以先同居,待有钱时再举行这一仪式,因此有的佤族人有了孩子以后才举行婚礼。结婚之后在男方家或女方家居住的情况都有。

孙大英 高歌. 东南亚各国历史与文化【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194—195.

四、老松族的婚俗

老松族系民族的婚俗也各有特色:

老松族系的苗族过去盛行抢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习俗已逐渐减少。现在采取抢婚方式的,多是家中富裕、在当地有一定势力的男青年,看上某位姑娘以后,怕对方不同意而采取的手段,也有些人是因为太穷出不起彩礼而抢婚。

苗族实行族内通婚,但在缔结婚约前要弄清亲缘关系的远近,划出远亲和近亲的范围,绝对禁止同性之间通婚,即必须同外氏族的人通婚。在苗族的婚礼上也要举行拴线仪式,新郎和新娘还要交换银项圈。之后,男女双方家庭相互宴请和赠送礼物,苗族人用这种氏族之间的联姻来密切彼此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又会促成更多的姻缘。为了不致造成夫妻双方氏族之间的不和,苗族夫妻很少离婚,如果发生矛盾,男女双方的家庭和氏族成员都会尽力帮助他们重归于好。

老松族系的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婚姻形式分为父母包办和自由恋爱结合两种。父母包办的婚姻,一种是在孩童时代定下的媒,长大后便结合成亲;另一种是在儿女长大成人时,父母私下为其定下的婚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有不少瑶族青年起来反抗这种包办婚姻。自由恋爱婚姻一般是通过对歌等活动发展而成的。不过,即使自由恋爱择定了伴侣,也要通过说媒订婚,双方父母同意后才可结为夫妻。

孙大英 高歌. 东南亚各国历史与文化【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195.

五、老龙族的生育习俗

自怀孕至分娩,禁止孕妇做一些被认为是不祥的事情 ,诸如不跨越栓马绳,怕孩子日后专靠苦力为生;不杀蛇,怕孩子生下后得佝偻病 ,不让坏人从背后走过 , 怕孩子日后变成坏人; 不在夜间洗澡,怕分娩时羊水过多;不看死人或进出灵堂,不看别人分娩,不吃残羹剩饭,不吃过多的芋薯,不坐在楼梯旁或门边,不钉钉子,不看人家剃度出家,如上种种,怕的都是死产或难产 ,不吃太辣的食物 , 怕婴儿秃头,不看日蚀、月蚀 ,怕孩子出生后斜眼或结巴。除上述种种禁忌外 ,孕妇却要常常打水、舂米 ,为的是让腹部松驰 ,好分娩 ; 孕妇要信守五戒 , 慈悲为怀 ,不生气骂人 , 以利胎儿发育 。

当妊娠六 、 七个月后 , 孕妇的丈夫要开始亲自上山砍伐坐月子用的柴薪 , 不得由别人代劳。所伐柴薪 ,要择选药用木材和可制成优质木炭的硬木材 , 多数是酸橄榄果树 、 酸枣树 、 虫胶树 、 酸荚树之类 。砍伐好之后用牛车载运回家中储放 , 并用带刺物品复盖发 ,禁止挪作他用。

分娩前两三天 , 乡间传说常闻杜鹃鸟报讯 , 当它飞越临产的孕妇家时 , 会发出 “ 呱呱 ” 呜声, 和婴儿落地的哭声一样 ,如此即认为孕妇即将分娩。

一旦孕妇腹痛临盆 , 以往由于村中没有医生或接生员 , 家人要请来 “ 摩丹耶 ” (M o T a m Y e )— 熟习接生的妇女 , 每村都有一 、二名。她来家后 ,要先着手用绳子在屋内椽子或攘条上悬结一个供产妇抓握使劲的绳圈 。 然后按风俗打开所有的门窗 、 抽屉 、 门锁 ; 要求屋里的人拿掉身上带的各种符咒。至于前来探望的人则不许坐在高脚屋楼梯上或堵在门口 , 也不准任何人说出任何带有 “ 堵 、 截 、 拦 、 搁 ” 之类话语。任何打结的东西都要解开 , 甚至孕妇的发髻也要松开。这一切举措和要求 , 均意在让孕妇顺利分娩。与此同时 ,要打开事先由丈夫砍伐储存的柴垛 , 生火烧水侍侯。产妇阵痛加剧时 , “ 摩丹耶 ”让她手抓绳圈取跪坐姿势 , 由另一人扶其后背。如果一时不能顺产, 按旧风俗要找来巫师让孕妇饮用符水 ,或将符水洒在孕妇身上 ,并用符水三泼屋顶 。 分娩后 , 要让产妇先食用拌 盐的酸荚 ,意在消除淤血,然后让产妇服用一些民间草药。

为新生婴儿取名 ,有时在出生那天 ,有时在 “ 颂 魂 ” 仪礼那天。老挝一般不举行剃头礼 , 但古时可能有 ,而且保留头中央的一小片头发 , 因为在不少老挝古曲作品的插图中 , 凡是小男孩都在头中央留一小片头发 ,称作 “ 扩朱 ” ( K hot h c h u k) ,想是剃头礼 ( K o n c h uk )古风的痕迹。

蔡文枞. 老挝风情录:颂魂·丧葬·生育【J】. 《东南亚纵横》(季刊).199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