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习俗
泰国全国94%的人口信仰佛教,佛教为国教。全国有僧侣30多万人,其中许多人终生为僧。泰国境内寺庙林立,全国共有佛寺3.2万多间,平均每2个行政村或每2000多人有一间寺庙,平均每200多人当中有一名僧侣。泰国的历法使用佛历,比公历早543年。
表1 -3 2010年泰国宗教信仰及分布情况
单位:人
宗教信仰 |
全国 |
城市地区 |
非城市地区 |
||||||
总人数 |
男性 |
女性 |
总人数 |
男性 |
女性 |
总人数 |
男性 |
女性 |
|
佛 教 |
61746429 |
30196344 |
31550085 |
27539565 |
13289109 |
14250456 |
34206864 |
16907235 |
17299629 |
伊斯兰教 |
3259340 |
1612509 |
1646831 |
1047297 |
511566 |
535731 |
2212043 |
1100943 |
1111100 |
基督教 |
789376 |
439866 |
349510 |
410209 |
240918 |
169291 |
379167 |
198948 |
180219 |
印度教 |
41808 |
23210 |
18598 |
33114 |
18689 |
14425 |
8694 |
4521 |
4173 |
儒 教 |
16718 |
10597 |
6121 |
11109 |
7469 |
3640 |
5609 |
3128 |
2481 |
锡克教 |
11123 |
5913 |
5210 |
9422 |
4987 |
4435 |
1701 |
926 |
775 |
其他信仰 |
66922 |
37156 |
29766 |
47169 |
26585 |
20584 |
19753 |
10571 |
9182 |
无神论者 |
46122 |
27533 |
18589 |
33030 |
20124 |
12906 |
13092 |
7409 |
5683 |
情况不明 |
3819 |
1903 |
1916 |
2913 |
1396 |
1517 |
906 |
507 |
399 |
资料来源:泰国国家统计局。
佛教的起源泰国佛教与印度文化的传人具有密切的关系。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大约公元前3世纪,佛教开始向周围国家和地区传播。泰国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印度的婆罗门教、印度教、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都曾在泰国流传过。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前,泰国北部地区已经有佛教流传。传说佛教最早是公元662年由占末苔薇公主从堕罗钵底国统治下的华富里带来的。她率领部分民众去南奔建立哈利奔猜国(女人国),同时带去了500僧侣,占末苔薇后来成为哈利奔猜的女王。公元12世纪,当吋的佛教中心锡兰(今斯里兰卡)有一位名叫巴拉迦摩拔贺的国王召集锡兰上座部佛教会议,当时东南亚各国许多僧侣到锡兰求经,使上座部佛教有超过大乘佛教之势。
13世纪素可泰王朝时期,兰甘亨国王(Ramkhamhaeng,1275-1298年在位)专门从锡兰请来上座部高僧,在素可泰地区传授上座部戒律和仪轨,以此取代印度教与大乘佛教相结合的密教,使上座部佛教占据了统治地位,成为泰国的国教。上座部佛教亦称“小乘佛教”,教义比较接近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把释迦牟尼看成是教祖和传教师,在宗教修持上注重禅定,不看重早期佛教的某些戒律。素可泰王朝时期,第五代国王利泰王(Lithai,1347-1368年在位)从锡兰请来戒师,为国王受戒出家举行仪式。从那时起,泰国每位国王都要出家一段时间,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利泰王著有《三界论》一书,专门论述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三界轮回,该书被认为是泰人所著的第一部佛教著作。
公元1350年,乌通王战胜北方的素可泰王朝,建立阿瑜陀耶王朝。在阿瑜陀耶王朝,上座部佛教非常兴盛,其程度甚至超过上座部佛教的发源地锡兰。泰国还曾应锡兰方面的邀请,派高僧到锡兰传教,在锡兰建立僧迦团,以至于锡兰形成了一个暹罗新教派(也称优离婆派)。这个教派当今在斯里兰卡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由于佛教盛行,在周长仅12千米的小岛上的阿瑜陀耶王朝京都中,就有400多座庙宇。庙宇占地面积很大,与王宫连成一片。
1782年,泰国曼谷王朝建立后,历任国王都尊崇佛教。如曼谷王朝拉玛二世(RamaII,1809-1824年在位)在位期间,规定了佛教用语为巴利文,1793年建立了泰国的第一所佛教大学。拉玛四世(RamaIV,1851-1868年在位)登基之前就是一位云游四海的僧人,是泰国法宗派佛教的开山鼻祖。法宗派戒律严明,如手不得沾金银宝物、行必赤足等。法宗派和大宗派是当代泰国佛教的两大门派。拉玛四世用巴利文撰写的《结界论》,深受佛教界的推崇。拉玛五世(RamaV,1868-1910年在位)全面推行改革,被泰国人民尊称为”大帝”。拉玛五世尊崇佛教,他亲临印度朝礼佛陀胜迹。他创办玛哈蒙固佛教学院,出版《法眼》佛学月刊,刊印《三藏经》W00部,部分送欧美图书馆。拉玛六世(RamaVI,1910-1925年在位)亲自撰写了两本佛教读本:《什么是佛陀的正觉》和《向童子军说法》。拉玛七世(RamaVD,1925-1935年在位)曾刊印《暹罗大藏经》1500部,每部45册,他还首建佛教学者的奖金制度。拉玛八世(RamaMD,1935-1946年在位)仿照政府组织建立僧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管理僧侣的官员和机构。拉玛九世(RamaK,1946年至今在位)是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他于1957年在泰国举行尊释涅槃2500周年纪念大会,1994年派专机恭迎中国陕西法门寺珍藏的佛指舍利至佛统府(即那空巴统府)的佛教城,供善男信女参拜,这是泰国当代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佛教的制度和等级泰国佛教僧侣系统划分为4个大区域,大上座为区域首长,区域下设18个部域,管辖3~4个府。僧侣的最高领袖为僧王,僧王下有副僧王。僧侣分沙弥和比丘。国王有权从有名望的大长老中选出一名德高望重者为僧王;政府则可以从人事权和财政权等方面控制和制约佛教的活动,而且规定僧人不得参与政治,沙弥、比丘及修道者不得行使选举权。
泰国教育部下属的宗教事务厅负责协调各级政府与僧侣组织之间的关系。宗教事务厅的厅长任高僧委员会的秘书长。政府每年都要拨出巨额经费来支持佛教的宣传、教育和寺庙的修缮。
泰国佛教协会是泰国最大的佛教组织,成立于1933年,最初被称为“弘法会”,20世纪50年代改用现在的名字,1960年在曼谷设立了总部,现在全国各地有70个分会。该会的会长长期担任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主席。
泰国有两所佛教大学。佛教大学的学生除了学习佛教知识外,也学习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1958年以来,佛教大学开始倡导“星期日佛教学校运动”,利用休息日为市民举办佛教讲座,举行剃度出家仪式,使人们经常参与到各种佛教活动中去,以此发扬佛教文化。泰国僧侣也经常出国留学,与世界佛教界交流。
根据资历和学历,泰国僧侣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当了10年僧侣的人被称为长老。僧侣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通过3次初级考试的称为“涅探”,第一次考试及格后该僧侣才可以免服兵役。僧侣要获得较高的声誉还必须通过佛经研究七级。除了全职僧侣外,寺庙中还有许多见习僧侣和沙弥。他们非常年轻,通常都在20岁以下。沙弥的工作是替僧侣和见习僧侣服务,如打扫卫生、代办事务等。
僧院生活非常单调刻板。每天清晨僧侣们要到寺庙外去化缘,化缘得来的食物不得超过一天的需求量。僧侣每天吃两顿饭,正午以后不再进食。
僧院的戒律很多,最基本的有27条,如戒杀生、戒偷盗、戒说谎、戒欺诈、戒饮酒、戒快步登楼、戒吃东西时发出响声、戒多穿衣(不能超过3件)、戒站着小便、戒与女人接触、戒歌舞、戒睡高床等。违反戒律者,要受到惩罚,严重者将被逐出教门。
泰国孩子出生后,要请高僧代取名字。孩子到了11~15岁时,父母要请僧人为其举行削发仪式,表明孩子进人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泰国的男子,上至国王,下至黎民百姓,一生当中必须剃度出家一次,如此才能找工作和结婚成家,否则得不到社会的尊敬。泰国穷人的孩子到了六七岁的时候,如果家庭无力抚养,也可以被送进寺庙做小和尚,寺庙负责他们的膳食、衣着和教育,小和尚们随时可以还俗。泰国有一句俗话:“养儿不出家,不如不养。”出家的时间长短不一,几天、几周、几个月或几年均可。
新僧入寺要举行剃度仪式。剃度仪式一般在守夏节举行。被剃度者要准备法衣、僧钵、剃刀、针、腰带、水桶等6件法器。仪式前的15天,被剃度者就得跟从一位僧侣学习剃度仪式。被剃度者这时被称为纳迦。正式剃度的前一日清晨,人们要斋僧,宴请宾客;傍晚,人们诵讲父母的养育之恩;第二天,举行盛大的纳迦游行。出家是泰国男子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因此游行仪式显得既隆重又热闹。参加仪式的宾客要沐浴更衣,手持鲜花。被剃度者身穿白色衣服,骑着马或大象。他们的母亲手捧袈裟,父亲手捧僧钵,其他的亲友打着法扇、花伞,并举着各种施舍物品,队伍以装扮成道士、野兽的戏班为前导,浩浩荡荡向寺庙走去。游行队伍到达寺庙后,绕行寺庙三圈,纳迦在庙前烧香拜佛。剃度仪式开始后,被剃度者跪拜父母,从父母手中接过僧钵和袈裟,双手合十捧着袈裟向法师请求剃度为僧。剃发后,被剃度者更换僧衣,法师把他的名字列人僧籍,至此,受剃度者成为正式比丘。参加剃度仪式的僧人需10位以上。
地位和作用使佛教在泰国享有特殊的地位。泰国宪法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有义务扶持佛教的发展。公共意识形态认为,宗教、国王和国家三位一体,不可分离。泰国王室对佛教非常虔诚,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皇家佛寺,供养着一大批僧侣。每逢佛教节日,国王全家必到佛地膜拜,斋僧布施,发愿祈福。国王的虔诚,得到了全国佛教徒的拥护。国王及其他皇室成员崇佛,民间百姓竞相效仿,使佛教在泰国多种宗教并存的情况下,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佛教的社会凝聚力大大超过了民族和其他宗教的凝聚力。佛教最高理事会选出终身制的僧王,根据泰国宪法,他的地位在国王、总理之后,列第三。
泰国僧人遍地,素有“黄袍佛国”之称。泰国的僧侣都穿黄色袈裟,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国王和老百姓见了出家人都要致礼,而僧人不必回礼。一般人见到国王要跪地觐见,而僧人则可以与国王并坐。泰国改制为君主立宪制以后,国家的权力实际上落到了军人以及高级官僚的手中。尽管政治出现了变化,但是佛教的地位却从来没有被动摇过。
泰国的国旗以白、红、蓝三色组成。白色代表宗教,象征佛教在泰国的重要地位。佛教在国旗上设有宗教象征的,世界上只有泰国一个国家。泰国宪法的前言是用佛教界使用的语言——巴利文撰写的,国内通用的纪年方法不是现今在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元纪年,而是佛历纪年。
佛教在泰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佛教本身就是国家重要的政治力量。历届泰国的统治者都十分清楚,佛教维系着老百姓对国家、政府和国王的忠诚,因此,取得佛教界的支持与合作对政权的巩固至关重要。历史上,泰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就非常密切。在封建时代,泰国统治者利用佛教的教义神化国王。国王被说成是神的化身或神在人世间的代表。南传大藏经小部经的注疏中,把神分为3类:象征神(如国王、王后、王子、公主等)、天生神(因善业和功德出生在天界的大梵天、帝释天等)、纯洁神(即抛弃一切欲望的神)。根据这个定义,国王是象征神。宗教与王权的结合使国王戴上了神圣的光环,这对稳固皇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后,佛教对政治的影响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加强。当泰国从一个封建国家过渡到现代国家时,佛教僧侣甚至被纳人国家官僚机构,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职责。泰国政府多次修订或重新颁布法律对佛教僧伽®进行改革,加强对佛教的利用或控制,并用佛教的思想和戒律去同化或统一异教徒,以防止其他势力给国家的安全带来威胁。例如,1962年,泰国政府颁布了僧伽法令,首次建立了与当时的国家机构及行政区划相平行的僧伽组织。这个组织的最高机构是大长老会议,该会议由僧王和4位正议长及他们的副职组成。大长老会议下辖州、府、县、区各级僧伽委员会,区以下有村寺和住持。僧伽组织在形式上仿效世俗国家机构,是国王和国家机构控制下的行政组织。僧伽组织发生过两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泰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时候。1941年泰国政府颁布僧伽法令,僧伽仿效议会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僧王下设议会、僧伽内阁及僧伽法庭。僧王由总理府提名,并由国王批准,终身任职。1962年泰国政府颁布的新僧伽法令是第二次僧伽制度改革的标志。当时的沙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取消三权分立,把议会民主制改为中央集权制,权力被集中在僧王和大长老的手中。僧王由教育部宗教厅和大长老委员会提名,并由国王批准。区以上僧伽人员可以领取政府薪金。这两次改革都进一步加强了僧伽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由于僧伽被纳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官僚机构,僧伽在政府的领导下参与了各级行政活动。僧伽积极协助民政和军事官员完成一些政治和军事任务。沙立政府颁布的新的僧伽法,将任命僧王的权力交给国王。由于国王只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国家领导人,所以,权力最后落在政府的控制之下。这个法令把国家和佛教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佛教有助于国家的统一。泰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相对其他东南亚国家来讲,泰国历来民族纠纷较少,特别是泰族人与华人的关系问题得到了较好的处理。
佛教有利于社会安定。佛教认为人的一切苦痛来源于贪欲,当贪欲得不到满足时,人就产生冲动,进而发生争斗。要断灭产生痛苦的根源,就要灭除贪求欲望,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泰国是个多军事政变的国家,自1932年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以来,共发生过20次军事政变,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4年,平均每4年就发生一次政变。然而,泰国的政变对社会影响甚微。政变期间,商店照样营业,人民正常生活。无论政治舞台如何变化万千,社会始终稳定如常。
佛教文化深深地渗人泰国的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在泰国,人们到处都可以见到佛教对泰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所烙下的痕迹。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百姓,人们的大小庆典都要采用佛教礼仪。例如,国家庆典、军队的阅兵式、商行店铺开张、婚礼喜庆等,都要有佛教僧侣到场诵经祝福,丧葬祭祀也须由僧侣诵经超度。僧侣(比丘)不必劳作,衣食有人布施供养。比丘们每天除坐禅修行之外,还向世人教授禅定,念颂赞文,讲解佛教教理,劝人们皈依五戒,乐于布施,热爱正法,抛弃心理和精神上的烦恼和压力。五戒是佛教的戒律,指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同时,佛教要求人们效忠政府和国王。僧侣还举行仪式,引导人们宣誓,坚定佛教信念,进行“精神或道德的净化”。犯了罪的僧侣若非现行刑事犯,须经佛教最高理事会同意,解下僧衣后,军警才可将其拘捕。
由于佛教在泰国有着非常神圣和重要的地位,佛教的一些纪念日也成了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喜庆日。泰国国内通用佛历纪年,以上座部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涅槃之年即公元前543年为纪元之始。泰国虽然使用佛历纪年,但月和日则都使用公历。历史上泰国曾经以阴历五月初一为阴历年首日,拉玛五世在1882年将其改成公历4月1日为新年。由于新年时间与世界通用的相差太远,国际交往多有不便,于是,泰国政府规定从1941年开始泰国使用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佛教以及民间择日仍然采用泰国阴历纪月和纪日,因此,在泰国的日历中公历和阴历同时并用。
泰国还有一些宗教纪念日,如阴历二月七日和九日婆罗门教迎湿婆神曰、阴历二月十五至二十日婆罗门教迎湿奴神日、阴历六月二十三日佛陀火葬纪念日、阴历八月十五日佛陀阿沙荼节、阴历十月十五日祭祀祖先的中元节等都是泰国佛教的重要节日。三月的万佛节、六月的佛诞节、七月的守夏节甚至还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
佛教与泰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泰国是个农业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缓慢,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设施不健全。佛寺实际上起到了教育机构的作用。此外,著名僧人组成若干小组,分赴全国各地,除了向当地人民解释佛教教理之外,僧人还宣传现代农业技术、健康常识、公共卫生等知识,并为穷人提供帮助。
泰国历来注意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平衡。这与佛教的“中道观”有关。中道观亦为”空”,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空”不是数学上所称的“零”、“空无”或“缺除”,而是“不可描述的”,即不可用言语描述或用概念认识的实在。佛教认为,在家庭过世俗生活,享受人间的安乐,此为一种沉溺于“爱”的偏颇行为,而如果出家苦修,又是一种折磨肉体的自找“苦”吃之偏颇行为,两者皆不可取,皆不可执着,而应采取不偏向任何一方的”中道”,以此来摆脱痛苦。“中道观”包含着世间事务的均衡、不走极端的思想内容。消除贫富分化,促进产业间、地区间的均衡发展一直是泰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努力方向。
泰国佛教对经济的最重要的影响还体现在它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佛教是泰国旅游业的一大特色,也是泰国最重要的创汇部门。佛教的文化、佛教的建筑、佛教的节日、佛教的仪式等,构成了“黄袍佛国”的系列景观。
泰国的佛教在世界佛教领域中有重要影响。历史上,泰国佛教曾先后传播到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并在那里建立了佛寺。其中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僧伽制度与泰国相仿,流行的宗派也与泰国的宗派有密切的联系。此外,在南亚的孟加拉、斯里兰卡、印度等国也经常出现泰国僧侣的足迹,他们在那里捐款修造了一批寺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佛教界与日本佛教界的来往也较频繁。泰国与中国的佛教交流源远流长。1975年中泰建交后,两国的佛教交流更加密切。
1958年,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五届大会曾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为泰国佛教在世界的影响和作用打下了基础。此后,泰国重视支持世界性的佛教活动。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泰国经济地位的提高,泰国佛教界向国外弘法的活动也日益增多,泰国僧人在欧美国家建立了不少寺院,并根据西方文化的特点和不同的国情,大胆进行佛教的改革,使佛教比较容易为欧美国家人民理解。
1963年,总部设在缅甸仰光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因缅甸国内的政治动荡,无法正常工作。在泰国政府的支持下,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总部迁往曼谷的泰国佛教协会总部。1969年,泰国政府划出土地,拨出专款300万泰铢,为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总部修建大楼。从此,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总部永久设在泰国。而且,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主席一直由泰国佛教人士担任。
1976年和1980年,泰国又两次在首都曼谷举办了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今天,曼谷是世界佛教的中心,泰国佛教徒为此感到非常自豪。佛教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了泰国,提高了泰国的国际地位。
寺庙泰国不仅僧侣遍地,而且佛寺、佛院、佛塔如林,几乎村村有佛寺。泰国共有寺庙3万多座,僧侣30多万人。寺庙大小不同,大的寺庙有僧侣600人,小的寺庙可能只有三五个人。寺庙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僧侣生活起居的僧舍和念经的佛堂。大的佛寺设有供奉佛像的佛殿、放有舍利的佛塔、藏经阁、讲经堂、火葬场、钟塔、博物馆、学校等。属于泰国皇家的寺庙有180座,寺庙建筑规模宏大,存有许多佛教艺术精品。[1]
二、其他宗教习俗
(一)伊斯兰教
泰国宪法规定泰国人民拥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今天,虽然佛教在泰国占据了国教的显赫地位,但是,其他宗教在泰国仍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伊斯兰教是泰国的第二大宗教。泰国约有5%的人信仰伊斯兰教。信奉伊斯兰教的居民主要是马来血统泰人和外国穆斯林后代。伊斯兰教徒主要居住在与马来西亚交界处的泰国南部的那拉惕瓦府、也拉府、沙敦府和北大年府。在这4府中,伊斯兰教徒占总人口的70%以上。除泰国南部4府外,其他地区也有少量的伊斯兰教徒。泰国伊斯兰教的派別主要为逊尼派,99%的教徒属于逊尼派。泰国共有2300多座清真寺和200多所穆斯林学校,首都曼谷还有伊斯兰学院,信徒约有300多万。
伊斯兰教是13世纪由阿拉伯商人传入的,到阿瑜陀耶王朝时伊斯兰教的传播已经相当广泛,教徒也兴建了许多清真寺。17世纪,伊斯兰教在泰国已经具有一定的声势。但由于佛教在泰国的较高地位,伊斯兰教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19世纪中叶,曼谷王朝的拉玛四世国王改变了过去排斥异教的做法,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允许在曼谷建立清真寺,泰国的伊斯兰教由此得到了政府的保护。蒙固国王曾经资助将《古兰经》翻译成泰文。政府还为修建和维修清真寺提供资金。1963年,政府拨款修建在北大年府的清真寺,该寺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清真寺。国王或其代表每年都会参加伊斯兰教的纪念活动。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穆斯林,每年逢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可享受全天休假,每周五可以有半天做礼拜,到麦加去朝圣的时候,还可以享受4个月的假期。在穆斯林聚居区,伊斯兰教法是处理居民内部矛盾的法律依据,宗教领袖就是法官。
(二)基督教
基督教传人泰国的时间较晚,基督教的传人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分不开。大约在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人侵东南亚时,天主教传人泰国。17世纪中叶,天主教在泰国上层已经有了一定的势力。17世纪中叶以后,阿瑜陀耶王朝对天主教进行了限制,天主教发展受到遏制。1767年,缅甸军队攻占了阿瑜陀耶,天主教受到重大打击。直到曼谷王朝拉玛四世即位后,天主教活动才有所恢复。新教传入泰国的历史仅150多年。
按泰国的法律,所有教会、神学院、福音机构皆归宗教厅管理,目前泰国宗教厅只承认如下3个教会组织为合法基督教机构,它们在泰国可以享受宪法规定的宗教自由。
泰国基督教总会(ChurchofChristInThailand)该会是泰国最大的基督教组织,以泰国本地基督徒为主导,外国传教士为辅。按地域或种族划分,该会共分为19个区。其中7区以长老会为主,信徒人数约8000人;12区以浸信会为主,信徒人数约1.2万人;在少数民族教区中,6区拉胡族约有信徒3300人,16区阿卡族约有3500人,19区苗族约有3.5万人。泰国基督教总会现有教会与布道所906个,信徒人数约13万,另有5家基督教医院、1所位于清迈的大学、3所神学院。
泰国基督教联会(EvangelicalFellowshipofThailand)该会以外国传教会的机构为主,现有教会与布道所1182个,信徒人数约有5.7万。下属主要机构有新种族教会、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等,另有1所教会医院以及约10所神学院。该会的传教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
美南浸信会(SouthernBaptistChurch)该会也是以外国传教士为主的教会组织,约有信徒4500人,拥有教会与布道所99个,在曼谷建有1所神学院。目前该组织正加强与泰国基督教总会12区的华侨浸信会的合作,希望借助华侨浸信会的人力资源,加速泰国美南浸信会系统的教会本地化。
泰国现在有基督教徒近80万人,其中60%为天主教徒,其余为新教徒。
(三) 印度教
印度教是在公元8世纪传人泰国的。信仰印度教的大多是印度侨民。全国有印度教寺庙17座。印度教的领导机构是印度教达摩大会。印度教的主要活动是兴办学校、图书馆等。
(四)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于公元前3世纪传人泰国。5世纪后,婆罗门教在泰国达到鼎盛,13世纪后逐渐式微。尽管婆罗门教在泰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是,人们仍然可以看到婆罗门教昔日影响泰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留下的痕迹。例如,泰国王宫中的一些重大活动仍然沿用婆罗门教的仪式;在一些寺庙中,仍然有许多关于婆罗门教的传说。泰国婆罗门教的领导中心是婆罗门教会。[1]
[1]田禾 周方治.泰国-列国志-新版[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