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华人婚俗
新加坡华族大多数按照中国传统的婚俗举行婚礼。传统婚俗仍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如议婚、纳彩、纳银、择期迎亲、祭祀祖先、拜见翁姑和回门等。如今新加坡年轻人也采纳了一部分西方的婚礼形式及婚俗,如向亲友发送请柬、穿婚纱、撒彩纸祝贺、花车迎接等,使很多新加坡人的婚礼中西合璧。新加坡华族喜欢在农历八月举行传统婚礼,象征着花好月圆。如果新人决定举行传统婚礼,新人要先接受各自母亲的“梳头礼”,象征新人都已长大成人。结婚当天,新娘往往仍要遵循习俗,身穿大红色的衣服以示新禧。新郎由男傧相陪伴,前往女方的家迎娶新娘。新郎抵达时,新娘的一个弟弟或年幼的男性亲戚就会上前为新郎开车门,新郎得马上送一个红包给他。新娘随新郎离开自己的家时,通常由一名女傧相和几名“姐妹”陪伴,以代表女方家庭。新人抵达新郎的家后,先在门口的祭坛前三鞠躬,表示向祖先通报结婚的消息。然后,新人向端坐在椅子上的男方父母叩头。之后新娘恭恭敬敬地端上茶盘或茶杯,在新郎的陪伴下给公婆敬茶。公婆从新娘手中接过茶杯,就表示新娘已正式被接纳成为这个家庭中新的一员。公婆则将茶碗和祝福的红包放在媒人手捧的托盘上。之后进行婚礼的其他仪式。而大多信仰基督教的华族则在教堂举行婚礼,新娘穿婚纱,新人在神父的见证下承诺终身相伴。
(毕世鸿.新加坡[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微信读书电子版系统16字号:92—93页)
新加坡华人的婚礼习俗
婚前礼仪
旧时代缔结婚约之前必须配对“八字”的传统习俗,实际上已经废除了。同样的请媒人代为提亲及安排婚礼细节的做法,也越来越少了。
在今日的新加坡,最常见的是未来新郎拜会未来的岳父岳母并请求将女儿许配给他。在女方家长答应以后,通常由男方与女方的亲属(家长、兄姐〕或双方的朋友商定交换礼物及安排婚礼的细节。
双方商定的事项是:
聘礼订婚: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以确定这门婚事。
纳彩:双方交换礼物。
举行婚礼的日期及当天的仪式
聘礼
在传统的华人社会,“聘礼”是议亲的中心问题。婚事因双方未能对这个问题商达协议而告吹,这种事情并非绝无仅有。“ 聘礼”包括“聘金”的多寡与“嫁妆”的厚薄。过去,男方往往希望女方把聘金的一部分用来准备嫁妆。
今天不少人认为娶亲需付金额(即聘金〕的观念是落伍的,也有损女方的身份。然而,应当指出,“聘金”实际上包含这样的意义:表示男方承认和感谢女方家长的养育之恩。因此,即使不致送聘金,但送礼物给女方家长的习俗至今依然十分普遍。
为了对未来岳父岳母表示感激与敬意,新郎可以向女方家长奉送内封现金的“红包”,或在婚宴上特为女方设几桌酒席,让女方宴请亲友。
订婚
现在一般人已取消定婚仪式,即使要举行正式的定婚礼,也是一切从简。
定婚仪式通常是:双方先交换戒指,接着以供品祭祀祖先,意思是将喜讯禀报。然后分赠蛋糕给亲友,代替传统上赠送“花生饼”的做法,这种饼是用红纸包装,上面贴着“喜喜”字。
纳彩
纳彩”就是交换礼物,按旧习俗是在婚礼前几天进行,通常都是根据《通书》,择定吉日纳彩。
吉日一到,未来新郎就把一批礼物送到未来新娘的家,礼物的组成因不同方言籍贯而异,数目通常是六件,人们认为“六” 是个吉祥的数字。礼物可能包括以下任何六件:
一个红色内封现金(代表“聘金”〕。
两对红蜡烛,一对贴上龙形的剪纸(代表新郎〕,一对贴上凤形的剪纸(代表新娘〕,取“天生一对龙凤配”之意。
一件或多件金饰物,送给新娘。
猪脚,可以是新鲜的或罐装的,如果是罐装的,通常需送几罐。
酒
蛋糕或蜜饯、糖果。
鸡
新娘礼服
水果、橙或甘蔗。
礼物用红盘盛放,由男方一位年长亲戚或好友送到女方府上,女方一般不会将全部礼物收下。而会退回六间,其中有:
一个红包,内封原来现金的一部分。
一对贴上凤形剪纸的红蜡烛。
一个金戒指。(如果没有举行定婚礼或未前往婚姻注册局注册〕。
果汁饮料、水果、原来猪脚或鸡只的一半、原来蛋糕的一部分。
按照习俗,女方会把收到的蛋糕分送给亲戚和朋友。
(新加坡教育网.来源链接:http://www.iedusg.com/show-54-464-1.html)
新加坡华人婚礼
华人按传统比较喜欢选择在阴历八月举行婚礼。这是中秋节所在的月份,也是一年之中“花好月圆”的美好时光。相反的,阴历的七月是中元节所在的月份,人们都避免在这个月举行婚礼。此外,任何一方遇有丧事,也不举行婚礼。
如果一对新人决定举行传统婚礼,仪式将以结婚日前夕开始。男女双方要在各自的家里举行“上头”“修发”仪式。通常由一个“好命人”,即配偶健在,多子多孙者,象征式的替新人梳理头发。人们相信,这一仪式将可确保这对新人白头偕老 子孙满堂。
结婚当天,新郎由男傧相陪伴,前往女方的家迎娶新娘。抵达时,新娘的一个弟弟或年幼的男性亲戚就会上前开新娘车的门,彬彬有礼地迎接新郎。这时,新郎得马上送这小童一个红包。
新郎走到新娘的家时,大门是关闭的,新郎不得其门而入,原来这是新娘的“姐妹们”(包括自己的亲姐妹及送嫁的好友〕在“把关”,不让新郎进去,她们要跟新郎讨一个大红包,而且红包内封的现金要当场商定。
于是,双方就在门口讨价还价一番,开始时“姐妹们”总是出高价,然后一直喊。这种讨价还价的过程是相当热烈的,使婚俗增加不少情趣。通常商定的金额是99元9角9分,因为在粤语中,“9”与“久”同音,“999”表示这椿婚事将能天长地久,双方永结同心。这种善意“为难”新郎的习俗是由广东人开始的,后来其他方言群的人也仿效。这种对新郎的不带恶意的戏弄,往往在晚宴时还会出现。
回头来看看新娘子吧!新娘在新郎抵达时,已经穿好结婚礼服,传统上,婚纱是由新娘的父亲披在新娘的头上,这标志者新娘已经长大成人。
当新娘随新郎离开自己的家时,通常由一名女傧相和几名 “姐妹”陪伴。有时也可能有一位女方年长的亲友随行,以代表女方家庭。
抵达新郎的家(这叫“过门”〕以后,这对新人要向男方的长辈“敬茶”,这一礼俗的意义在于:表明男方接受新娘作为自己家族的新成员。在我国政府颁布《妇女宪章》规定每对新人必须前往婚姻注册局注册之前,这一“敬茶”礼俗是受承认的合法婚姻的证据之一。
在信奉佛教或道教的华人家庭,新娘进入婆家时须向佛祖或家中供奉的其他神明敬献红枣茶,接着必须向祖先敬茶,以求赐福。
随后新郎直系亲属中最年长者(曾祖父母、祖父母及父母亲〕就坐在客厅的中央,让新人跪着向他们敬茶(传统做法〕。但今天普遍上已改为一对新人向坐着的长辈鞠躬敬茶。
敬茶的时候,习惯上由一位亲戚协助添茶,茶杯通常用一个红盘盛放。新郎新娘可选择向每一位长辈亲戚个别敬茶或联合敬茶。为了表示尊敬,敬茶必须用双手。
接着还要向叔伯姨舅等长辈以及年长的同辈夫妇敬茶。不过,向年长的同辈(如兄姐〕敬茶时,只须站着就行了。每一位接受敬茶着,都会送个红包或首饰给这对新人。
新郎新娘向长辈敬茶,实际上是向长辈致敬。
再接下来,新郎的较年幼的同辈亲戚也要向一对新人敬茶,表示祝福,同时也意味着接受新娘成为自己家庭的成员。因此,敬茶是华人婚俗中最重要的一项,不论信仰任何宗教,人人都应当遵循。
敬茶过后,新郎新娘和众人即享用茶点或午餐,食品的名称通常都含有吉祥之意,在这之后,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
在过去,新娘是在婚后三天在新郎陪伴下回娘家,然后婚礼才算全部完成,这时新郎会送一只烧烤全猪给岳父岳母大人,表示他与新娘新婚欢愉。如有不满意的事(如发现新娘并非处女〕,新郎可以把猪的耳朵或尾巴割掉。
今天,在结婚日当天,婚礼结束之前新娘就回娘家。不过,新郎当面送一只全烤猪及水果与蔬菜给岳家的习俗仍沿用到现在,岳家通常只收下一半礼物,其余的由新人带回家去。
当新娘回访娘家时,新娘及其夫婿需向父母亲以及其他长辈亲戚敬茶。
结婚日当天的礼仪结束后,男方通常会设晚宴宴请亲友。过去,只有新郎的亲友受邀赴宴,如今男方也会为女方安排几桌,以宴请女方的宾客。
新加坡人赴宴通常都有迟到的习惯。实际上,迟到是浪费别人的宝贵时间,这是比礼貌的。因此,宾客应当准时入席。
婚宴的请柬一般都以新郎家长或联同新娘家长的名义发出。如果双方家长都已过世,请柬则以新郎最亲近及最年长的亲人(例如伯父、叔父〕的名义发出。
在婚宴上,新娘所坐的宴席有别于其他桌子,通常都铺上红色桌布,按华人的习俗,结婚叫做“红事”,红色象征欢庆和好运。男方与女方的宴席分设在新娘宴席两边,华人的习惯是“男左女右”,因此新郎应坐在新娘的左边,面对着所有的宾客。
切蛋糕已成为新加坡人婚宴上常见的仪式,但是按照华人传统,更有意义的礼俗是向来宾敬酒。为了答谢宾客,也为了给新娘引见男方的亲友,新婚夫妇要到每一桌去敬酒,这敬酒是对每一个人的,即新郎得到各酒席去给每一位宾客添酒(或别的饮品〕。
如果酒席太多,新郎新娘无法一一向宾客敬酒,那怎么办?可以安排新郎新娘联同双方家长站在台上向宾客敬酒。
吃完了最后一道菜,新人和家长就会列队在宴会厅出口处,向离席的来宾一一致谢和送别。
下一步往往是:新郎的亲密朋友会留下来“闹新房”,照字面的意思是到新娘房去恶作剧一番,这种古老习俗允许新郎的朋友向新娘开善意的玩笑,最常见的节目是新郎新娘各在一边咬苹果,或由新郎喂新娘吃东西。
如果婚礼是在婚姻注册局或教堂举行,我们建议至少应保留敬茶礼。晚宴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向长辈敬茶,则是华人办喜事时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俗。
(新加坡教育网.来源链接:http://www.iedusg.com/show-54-294-1.html)
第二节 马来族婚俗
新加坡马来族绝大多数是穆斯林,其婚礼仪式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他们在专设的穆斯林婚姻登记处进行婚姻登记,婚礼需要一男一女两个司仪。女性司仪是被称作“玛克·安达姆”的中年妇女,她包办新娘的穿戴,仪式前帮新娘剔去眉毛、额头上的汗毛、鬓角上的乱发,教给她婚后的生活经验,最后将圣水倒在新娘的头上以示洗净身心。而婚礼仪式由男司仪“卡提”主持。婚礼在女方家举行,新郎抵达后,坐在家中上座的位置,接着开始伊斯兰教仪式的祈祷。然后,卡提把结婚证交给新郎,新郎签完字,把结婚费交给卡提。女方收下卡提转交的结婚费,并在结婚证上签字,婚礼圆满结束。按照伊斯兰教教规,婚礼时新郎必须身穿白礼服,头戴白帽子,新娘则打扮得格外典雅华贵。婚礼开始后,被邀请参加婚礼的女方亲友纷纷前往新娘家,他们围绕在新娘身边祝贺新禧;男方的亲友也提前来到男方家,他们排成规定的行列,手持橡树状的小棒,敲击小鼓,跟随着新郎前去新娘家迎娶新娘。宴后,新娘和新郎要给每一位客人送一枚蒸熟的鸡蛋,寓意夫妻在今后的日子里子孙满堂。
(毕世鸿.新加坡[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微信读书电子版系统16字号:93—94页)
马来西亚婚礼礼仪
马来人过去实行一夫多妻制,现在一夫一妻的婚姻更普及。
在所有的习俗中,马来人最重视婚姻方面的习俗,仅就婚姻习俗而言,其从订亲、结婚到离婚,种类繁杂,习俗各异,不了解些习俗,你将无所适从。 马来族男孩一到成婚年龄。男方一家就开始物色对象,找到目标后就着手对女方本人及其家人进行了解,并到女方家看看姑娘。看完姑娘后,如男方同意了,就在家人中商议,取得一致看法后,确定去求亲的日期和方法,求亲时通常由男方家长出面,女方家长一般不立即应允,等过了一天甚至一周之后才给男方家长肯定的答复。如果双方都同意这门婚事后,就将聘礼、结婚费用和婚礼日期等事确定下来,如果婚礼晚些时候才举行男方可先送订婚礼物。订婚礼一般是一枚钻石戒指,还有布、拖鞋、鞋子等物。倘若男方毁约不能成婚,订婚礼是不能索回的;如果是女方反梅,其所受礼品将加一倍退回男方。婚礼费用一般都在订
立婚约时一起送到女方家。在订亲礼上男方带去的礼物共有:聘金、婚礼费用、一枚钻石戒指、布和衣服、糕点、水果、槟榔盒、喷水器和蜡烛等。上述每一样礼品由一名男青年拿着,女方把这些礼品排列在“并坐台”前,由宗教法官查点,女方派两位证人到场,其中一位负责查点礼品,然后放进里屋,外面仅放槟榔盒、暖水器等,宗教法官登记新郎的名字,并用手抓住新郎的右手,说:“某某先生,我把你与某某女士结成交妻,……”念完后摇晃几下新郎的手,新郎必须大声回答,“我接受与某某女士成婚……”以便法官和证人都能听清。这时,新郎从座席上站起来与宗教法官和岳父握手,并与每一位来宾握手。倘若举行宴会,新郎则将带来的花和槟榔在宴会后送给来宾。
马来人的婚礼带有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双重色彩,热闹而庄严,程序繁杂,一般分为饰发、染手掌和“并坐礼”三个阶段。马来人婚礼的饰发和染手掌仪式在“并坐礼”前两三天内举行。 饰发主要是整修眉毛和额发,现在城镇的新郎、新娘一般都到美容院请美发师饰发,农村一般是请饰发师在家饰发。 染手掌共有私染、小染和大染三个过程。现在的马来人一般只在“并坐台”上染一次手掌。染手掌的仪式一般在晚上举行。私染和小染时新娘先坐到“并坐台”染手掌,大染时新郎则坐过去染手掌。染手掌的工具是在“并坐台”的前台放着一个高脚铜盘,盘上放三个碟子,分别装上姜黄米、米花和碾碎的山姜叶的水,碟子上还放着一根用有香味的叶子扎
成的喷水器。在盘子的正中再放一个盛有碾碎的指甲花的器皿。染手掌仪式的程序是:由男女宾客轮流主持将姜黄米撒到新娘或新郎的左右肩,接着再撒米花,然后用喷水器蘸山姜水,喷在新娘或新郎的双手手背,最后将指甲油涂在他们的手掌上。染了手掌后新娘、新郎双手合十,高举到胸前,向主持人致敬道谢。有的新郎不参加私染和小染,只参加大染,其仪式与上述相同。
“并坐礼”是马来人婚礼的最后阶段,也是婚礼的高潮。这个礼仪是受印度教影响而逐渐演变而成,因此,它带有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双重色彩,“并坐礼”在女方家举行,受邀观礼的亲友如赴约,同时带来礼品,主人家将礼品逐一登记。举行“并坐礼”时,新娘要=先坐在“并坐台”上,新郎则同时率娶亲队从家中出发到女方家,新郎着马来民族传统礼服,与伴郎跟在娶亲队后面。娶亲队由一群鼓手、一名手持槟榔盒的人和两名手持烛台的人组成。一路上敲敲打打好不热闹。新郎进入新娘家后,即被扶上“并坐台”的右边。这时,前去迎亲的娶亲队要念诵《古兰经》。新娘的母亲从高脚铜盘上取一点姜黄饭放在新娘二指之上,抬起手作喂新郎状,然后用同样方法,抬起新郎的手作喂新娘状。至此,整个婚礼宣告结束,马来人很愿意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即使是过路行人看热闹,也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马来人认为双数是凶神的化身不吉利,因此在婚礼上最忌双数,无论是参加婚礼的人数或所送礼品必须是单数。
(婚嫁小秘书.来源链接:http://m.bk.wed114.cn/mip/2016111725612.html)
第三节 印度族婚俗
印度族的婚礼则一般在寺庙里举行,由印度教僧侣主持。在新加坡,印度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都很自由。在婚礼仪式上,新娘穿着传统的莎丽,上面缀满金银珠宝饰品,色彩艳丽的贵重绸缎裹在身上。新郎的婚服则较为随意,大部分选择西装礼服,一部分较传统的家庭则选择印度传统婚服。婚礼开始后,等候在寺庙前的新人手挽着手,在圣歌和祷告声中步入庙内。在圣坛前,新郎跪在新娘面前,将一枚贵重的戒指缓缓套在新娘的脚趾上。新人会举行植树仪式,两人在一个小盆里栽下树苗,象征着新的生活吉祥幸福。之后举行更衣仪式,新娘身穿新郎赠送的新衣,预示着新娘以后的一切都由丈夫负责。接着新人围着由僧侣点燃的圣火举行“净化”仪式。礼毕,新人脖子上戴着花环,坐在席上,周围的人向新人抛洒黄色米粒,祝福新人在婚后幸福美满。同时鼓声高奏,据说是为了盖住被印度族视为不吉祥的狗叫声和喷嚏声。最后新人再围绕圣火步行,婚礼至此结束。
(毕世鸿.新加坡[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微信读书电子版系统16字号:94—95页)
印度族婚俗
婚前准备
婚前典礼
在举行婚礼前几天,牧师要到新娘的家中诵读祈祷,祝福婚礼能顺利举行。在婚礼前一天晚上,新娘的父母要举行一个小的典礼来欢迎新郎的家人和亲属。通常,新娘的母亲要赠送礼物给亲家母。但是这段时间是不允许新娘与新郎见面的,因为那样将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不幸。
婚礼服饰
虽然印度各地对婚礼服装样式和颜色各有不同要求,但是大多数时候新娘都是穿金边的红色和白色婚纱。因为白色象征纯洁,而红色象征生活富裕和人丁兴旺。新娘要佩带很多黄金首饰和珠宝等。新郎一般穿白色衣服,上衣是宽松的镶金边衬衣,下衣穿宽松的裤子或围裙式的布裙。在印度北方,新郎还要头戴精致的头巾和一串串的花朵,几乎把新郎的脸都遮住了,但是在印度南部,新郎头上则不佩戴任何装饰。新娘的脖子上挂着用玫瑰花和金盏草编成的大花环,一直垂到膝盖。
婚礼当天
新郎家里要大宴宾客,时辰到了,新郎还要带领一批壮观的迎亲队,西式鼓号队,吹吹打打到女方家里去接新娘子;一路上唱唱跳跳,当新郎和迎亲对到来以后,新郎要把朱砂涂在新娘的头发分缝处,那朱砂最好是水状的,让它流到额头上一些,这样子才可以使夫妻相爱到老。迎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后,此时祭师已把大米、树叶、燕麦、玫瑰花瓣等象征财富、健康、幸福、繁荣的各种祭品摆在祭坛上。
新郎新娘面朝东方站立,中间生着一堆火,视火为神,以火为证,完成结婚仪式。新人双方依祭师的指示向火中投掷拉瓦 (炒熟的大米),祈求火神保佑对方,并望婚姻圆满。
另一种是新郎新娘绕火转圈的一种仪式,新郎新娘朝拜火神,祭师要新郎向新娘以梵文说道:我如拉玛神一样值得称颂,你如同梨俱吠陀一样值得赞扬,你犹如地球,我好似太阳。我俩欢欢喜喜地结婚,早生贵子,儿孙满堂,各个长大成龙成凤,我们自己也健康长寿。祭司对祭品和新人表示祝福,然后把他们的手握在一起,然后新郎新娘要围绕火堆走7步,被称为七步神。其后,新郎新娘向长辈行触脚礼,即跪在地上用前额去触长辈的脚,或用手先触长辈的脚再触自己的额头,同时接受长辈的祝福。
结婚典礼
整个婚礼一共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洗脚(kanyadaan),新娘的父母用牛奶和清水为这对新人洗脚,祝福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第二个部分是牵手(hastamelap),新娘的右手被放到新郎的右手中,牧师诵读完圣经,在新郎和新娘的肩头缠绕24圈白布,象征他们的结合。
然后,在帐篷中央点燃一小堆火焰,新娘的兄弟或表兄,表弟带领新娘和新郎围绕火焰走数圈(至于具体走多少圈,不同地区有各自的规定)。另外,新娘和新郎的手中必须拿着大米,燕麦,树叶等,象征着财富,健康,繁荣和幸福。
最后,新郎的兄弟们向新人抛洒玫瑰花瓣以驱除邪恶。典礼仪式过后,新娘要喂新郎满满五口印度糖果吃,说明照顾丈夫和给全家做饭是她应尽的义务。然后新郎再同样喂新娘糖果,说明供养妻子和全家是丈夫的责任。双方的亲戚给新人额头点上红点,并向他们抛洒大米,祝愿他们能长久,幸福的生活。
婚宴
婚宴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宴会过后,开始了婚礼的高潮,因为这时大家开始陆续离开,而新娘也要借机大哭一场,这其中既饱含新婚的喜悦与羞涩又不乏对娘家的眷恋与依依不舍,从此新娘将与她的丈夫一起开始他们的生活了。
(百度百科.来源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B0%E5%BA%A6%E7%BB%93%E5%A9%9A%E4%B9%A0%E4%BF%97/19140073?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