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教
佛教是新加坡的第一大宗教,信徒约占人口的33%。佛教由华族人传入新加坡,华族人也是佛教的主要信徒,大约占所有佛教信徒的97.7%。新加坡的佛教以大乘派为主,其次是南北传和金刚乘。19世纪初,佛教随着华族人传入新加坡,既而广为传播。1903年爱尔兰僧人达摩卢迦创建第一个佛教组织——新加坡佛教传教会。1926年,中国太虚大师赴新加坡组织星洲讲经会,之后又组织了新加坡中华传教会和佛教青年部等。新加坡佛教逐渐形成了闽、粤两大派系,前者以厦门派为主,后者以僧人宗绕的“达”字辈弟子势力最大,他们控制了几乎所有的广东斋堂。
20世纪中期随着新加坡的独立,佛教变得尤为繁盛,新加坡人兴建了大批寺庙,有目前新加坡最大的光明山普觉寺,以及观音庙、居士林等。所有寺庙香火旺盛,一到佛教重大节日,各大寺庙举行隆重法会,前来奉香祈福的人成千上万。多年以来,各个佛教团体通过主办各种宗教、文化、社会福利计划等活动,将佛法与公众的距离拉近。新加坡境内寺庙林立,属于北传佛教的寺院超过150所,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有20余所,著名的佛寺有双林寺、千灯寺、普觉禅寺等。目前,新加坡的佛教组织有60多个,主要有新加坡佛教僧伽联合会、世界佛学社、印度摩诃菩提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佛教联盟、佛教青年联合会、新加坡锡兰佛教会、佛教居士林、日本佛教会等。同时,新加坡的佛教组织还创办了各种佛教学校,如菩提学校、弥陀学校和女子佛学院等,此外还编写各种佛教教材,出版各类佛教刊物,在大专院校建立佛教组织,鼓励青年人从事佛学研究。
新加坡的佛教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出家人不但要自己修行,还需帮助他人,很多大寺庙开始创办养老院和慈善医院,照顾贫穷无助的人,甚至还办工厂,收容经过改造的吸毒者和罪犯等。
(毕世鸿.新加坡[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微信读书电子版系统16字号:53—54页)
第二节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12世纪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新加坡。据2010年人口统计,新加坡穆斯林占15岁以上人口(包括15岁)的14.77%,教徒约有45.7万人,其中有约83.5%的人是马来族人,另外也有部分印度族和华族人信奉伊斯兰教。马来或巴基斯坦血统的信徒基本上属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新加坡伊斯兰教的发展主要是由于20世纪初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的大批穆斯林移入新加坡。新加坡建有清真寺共80座,当中较为著名的有苏丹清真寺、纳宫清真寺、阿尔阿布拉清真寺等。新加坡也先后成立了较多的伊斯兰教组织。1967年成立的新加坡伊斯兰教理事会是新加坡伊斯兰教的最高领导组织。该组织协助政府处理有关穆斯林的事务,负责各界对穆斯林的捐赠、援助以及朝觐等事务,向清真寺发放资助,及维持与各国的伊斯兰教组织的密切联系。新加坡伊斯兰教传道师协会负责推广和传播伊斯兰教,出版伊斯兰教读物。此外还有伊斯兰教协会、伊斯兰教联盟等。
(毕世鸿.新加坡[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微信读书电子版系统16字号:56—57页)
第三节 基督教
基督教教徒占人口的18%,其中华族信徒占83%。在莱佛士发现新加坡不久,一名英国传教士便进入新加坡,两年就发展了12名教徒。莱佛士在哥里门街建起了英国国教会第一座教堂“圣安德烈教堂”。19世纪30年代,罗马天主教、美国新教相继进入新加坡,一些华族人开始信仰基督教。到19世纪80年代,基督教在新加坡传播得更为广泛,更多受过较高教育、经济较好的年轻人开始信仰基督教。
新加坡的基督教徒中,一部分是天主教徒,一部分是新教徒。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天主教占优势。进入80年代后,新教徒则占多数。到2010年新教徒仍占多数,基督教徒近57万,其中天主教徒约21万,新教徒约35万。新加坡的基督教组织有600多个,约占新加坡宗教团体总数的一半,主要有全国基督教理事会、新马基督教联合会、中华基督教联合会、亚洲基督教协会、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等。基督教重视慈善事业,新加坡天主教教会先后开办学校、医院、养老院和儿童收容所等慈善组织来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
(毕世鸿.新加坡[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微信读书电子版系统16字号:57—58页)
第四节 道教
道教信徒约占人口的11%,其中华族教徒占99.78%。很早以前,大量华族移民新加坡的同时也把中国本土的道教带入这片土地。新加坡道教崇奉的神以大伯公、妈祖、天上圣母、关圣帝君等最为普遍。其中信仰妈祖神最为盛行,这是因为新加坡是一个海港,以海运为生,而妈祖是海上保护神。新加坡最著名的妈祖庙是直落亚逸的天福宫(天后宫)。四马路观音堂也是新加坡最著名、香火最鼎盛的庙宇之一,每天来庙堂烧香进贡的香客络绎不绝。
因新加坡的帮派复杂,新加坡的道教一直没有统一的组织,直到1979年才出现了道教组织。这一年,新加坡成立了三清道教会,宗旨是戒恶行善,以德学教化青年男女,帮助他们领会人生真义,免致堕落。1990年成立的新加坡道教总会,负责举办各类道教文物展览会和其他关于道教的活动,与中国道教界的交流也较多。
(毕世鸿.新加坡[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微信读书电子版系统16字号:54—55页)
第五节 印度教
印度教由印度移民带入新加坡,印度教约99%的教徒是印度族人。19世纪初,随着英国殖民者侵占新加坡,大批印度劳工移居或被贩运至此,他们也带入了印度的宗教、文化、艺术等。新加坡有大量的印度教寺庙,其中最古老、最重要的是建于1827年的马里安曼兴都庙,还有较著名的丹达尤答巴尼印度庙(齐智庙)及罗格普勒姆塔。印度教的寺庙有时也是印度族庆祝节日和举办庆典的地方。印度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逐步建立了一些教会组织,主要有1917年成立的印度教咨询会及1968年建立的印度教布施基金会。前者主要督促政府关心印度裔的宗教、生活习惯和其他各种涉及印度裔公共福利事业的事务;后者主要负责印度教的寺庙管理和财产分配工作。印度教组织还有罗摩克里希纳教会新加坡活动中心、新加坡兴都协会、北印度兴都协会、兴都中心等,其主要活动除传教外,还创办印度教子弟学校、图书馆,出版有关印度教知识的刊物等。
(毕世鸿.新加坡[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微信读书电子版系统16字号:55—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