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社交礼仪

缅甸社交礼俗

仪态礼仪:

缅甸人对行止礼仪有很多的具体要求。小辈给长辈送东西,必须用双手,如要给的东西很小,像递一支烟、一杯茶时,则可用单手,但另一只手要搭在送东西那只手的下部。

小辈从长辈面前走过时,要躬身低首轻轻走过,不能跑步,更不能视而不见地走过去。

相见礼仪:

缅甸人没有姓,只有名字,通常要在名字前边加上一个呼,以表示这个人的身份。

男子一般自称“貌”,意思是“弟”,以示谦逊;对幼辈或少年人也称“貌”。

对年纪较大的男性则称“吴”,意为“先生”。

对平辈或男青年称“谷”,意为“大哥”。

对年轻女性称“玛”,意为“姐妹”;有地位或年老的女性称“杜”,女子都自称“玛”。

一个人随其年岁的增加和地位的提高,名字前的冠称发生变化,如名叫“吞威”的男青年,比他年龄小的称其为“哥吞威”;比他年龄大的或长辈称其为“貌吞威”;成年后的一般称其为“哥吞威”;年长后或有一定社会地位后,尊称其为“吴吞威”。

妇女也同样,对长辈或有地位的妇女称“杜”(姑、姨、婶之意),对晚辈或平辈称“玛”(意为姑娘、姐妹),卑称或昵称冠以“米”。如名叫“钦温”的姑娘,小时有人叫她“玛钦温”或“米钦温”,长大成人结婚后称“杜钦温”。

凡是军人,名字都冠以“波”或军衔,军官转业后则冠以“吴”相称。

缅甸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施合十礼或鞠躬礼。施合十礼时,如戴有帽子,要摘掉帽子。当路遇老人、领导、学者时,要施鞠躬;碰到僧侣,要双手合十,躬身施礼,直到僧侣通过为止。

餐桌礼仪:

缅甸人以大米为主食,不爱吃猪肉、狗肉和动物内脏,佛家人可食肉但不得杀生。

缅甸人的口味偏好酸、辣、甜,中西餐皆食,尤爱中国的川菜。他们习惯一日两餐,即上午9点与下午5点,中间吃些点心。缅甸人的主食是米饭、面条。

缅甸的饮食有六大特点:辣味浓、油腻大、炸食多、拌菜多、酸菜多、椰子和棕糖食品多。缅甸人进餐时不用筷子,大家围坐在一张矮桌前,每人面前放一碗清水,进餐者让手指在清水中洗净,用方巾擦干,然后用手指抓取食物。

现在有些家庭也使用中式调羹。在用餐过程中有许多讲究:入座时,要按男右女左的习俗入座;端饭菜时,不能越过用餐者的头顶往桌子上放。

盛好饭,要等父母或客人先吃才能用餐;进餐中不能说令人作呕的词句;如发现饭菜中有头发等,不能声张,悄悄地扔掉就是了。